时间: 2025-05-05 19:3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9:37:12
白云洞
作者: 徐良琛 〔清代〕
崇崖抱天迥,乱石望虚齧。
中虚深可怖,外峭步必蹶。
四围互环合,万古无日月。
我来初莫探,偶尔得其缺。
飞桥跨缥缈,微径附行折。
忽惊百丈泉,奋然下巉绝。
天风鼓逾厉,怒与崖石裂。
仰闻雷霆争,俯瞰草木折。
绵绵吐寒气,森森砭客骨。
奇踪天所秘,故孕在山窟。
坐看衣上云,英英起峰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高耸入云的悬崖,周围是险峻的乱石,仿佛要吞噬虚空。山洞内部深邃而可怕,外部陡峭让人难以行走。四面环绕着的自然景观,似乎在千古间没有日月的光辉。我初来时并未深入探寻,偶然找到了一处缺口。飞跨在云雾之上的桥,细小的小径弯曲而行。忽然惊见百丈高的泉水,心中一振,奋然下去。天风更加猛烈,仿佛在愤怒中撕裂了崖石。仰头听到雷声轰鸣,俯身望去,草木在风中折断。寒气绵绵吐出,让人骨头发寒。这些奇异的景象是天所秘藏的,孕育于山中的洞窟之内。坐在这里,我看着衣袖上的云彩,似乎在峰巅上升起的英俊气派。
作者介绍
徐良琛,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为人所知,但其作品多描绘自然山水,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其诗作风格清丽而有气势,常常以自然景观为题,传达出深邃的哲理和情感。
创作背景
《白云洞》可能是在徐良琛游览某处山洞时的创作,表现了他对自然险峻景观的惊奇与敬畏,反映了清代人对山水的向往和对自然力量的尊重。
《白云洞》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深邃而神秘的山洞景象。诗中开头几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崇高的悬崖与凶险的乱石,给人一种高天厚地的压迫感。接下来的描写逐渐深入洞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探索,既有惊险又有发现。
“飞桥跨缥缈,微径附行折”,通过对桥和小径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诗中“忽惊百丈泉”一语,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动态的美感,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壮丽。随着诗歌的发展,风声雷鸣,草木折断,寒气袭人,这些都体现了自然的威严与不可抗拒。
最后,诗人以“坐看衣上云,英英起峰笏”收尾,表达了在这壮丽景色中,心灵的宁静与超然。这种对比让整首诗具有了更深的哲学意味,既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又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险峻景观的探索与思考,既有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也有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刻的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崇崖抱天迥”中的“崇崖”指的是什么?
A. 高耸的山峰
B. 深邃的洞穴
C. 平坦的地面
D. 广阔的天空
“忽惊百丈泉”中“百丈”形容的是泉水的什么?
A. 流速
B. 高度
C. 深度
D. 温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终南山》同样描绘了高山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的哲思。李白的《庐山谣》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对庐山的崇敬与赞美,两者在意境上与《白云洞》有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
以上内容为《白云洞》的详细分析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