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劝谕赈济诗》

时间: 2025-04-27 00:18:21

诗句

我昔未第日,乡间逢岁饥。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

制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布。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

更有不熟处,资简涧川类。

计用减价糶,所祈均获济。

我非财有余,但愍民不易。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18:21

原文展示

劝谕赈济诗
作者: 冯楫 〔宋代〕

我昔未第日,乡间逢岁饥。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
制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布。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
更有不熟处,资简涧川类。
计用减价糶,所祈均获济。
我非财有余,但愍民不易。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白话文翻译

在我还没有考中举时,乡里遭遇了饥荒。
我和乡里的人一起,共同进行赈济。
饥饿的人们仅能吃到一些食物,免于因饥饿而死。
等我考中举后,却因受罪被迫回到田里。
随后又被召回,开始治理民生的计划。
忽然在路边看到有小孩被遗弃。
我再次劝说乡里人,割舍自己的一些用度施以惠泽。
每天可供八千人吃饭,直到八十天才停止。
那时麦子已经成熟,粮食相继得到救济。
我开始朝廷上任,得到了长宗寺的恩惠。
最初我并不希望得到回报,但人们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事。
朝廷对此作了详细奏报,返回地方不容我回避。
今年又遭遇歉收,我恰好负责泸水的赈灾。
没有人家准备饭食,所救济的全是米。
我暂时舍出三百斛,十人中能活一二。
又用一千石,降低布料的价格。
每石减十钱,希望能够不让物价过于高涨。
还有一些地方粮食不熟,资助简陋的涧川之类。
计划使用减价的粮食,希望能均匀得到救济。
我并不是财力充裕,只是怜悯百姓的困境。
我所施行的救济措施,乐于为人们铭记。

注释

  • : 指考试及第,考中。
  • 闾里: 村落、乡里。
  • 赈济: 救济、施舍。
  • 饥民: 受饥饿折磨的百姓。
  • 登第: 及第,指考取功名。
  • 迤逦: 蜿蜒而行,形容行走的状态。
  • 施惠: 施以恩惠。
  • : 大米,粮食的主要来源。
  • 减价: 降低价格。
  • 涧川: 指小河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楫,字子华,宋代人,任职于地方,关心民生,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饥荒时期,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民众的关怀以及施行赈济的决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

诗歌鉴赏

《劝谕赈济诗》是一首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古诗。诗人冯楫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对民众困境的深切关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诗的开头描绘了乡间饥荒的情景,诗人亲身经历了饥民的苦难,因此对施予帮助有着切身的体会。接着,诗人回忆自己在未考中举之前与乡里人共同施行救助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考中并被任命,虽经历了个人的荣华,但他始终未忘记对百姓的责任。在面对新的饥荒时,诗人再次行动,舍出自己的粮食,减价出售布料,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这种无私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他对民生的关怀与关注。最后,诗人坦言自己并非富有,只是一腔对民众的怜悯之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情怀和责任感,展现了士人对社会的担当与奉献。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昔未第日,乡间逢岁饥: 回忆过去未中举的日子,乡里遭遇饥荒。
  2.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 和乡里的人一起共同进行赈济活动。
  3.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饥饿的人们只得以食物维持生命,免于死亡。
  4.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 等我考中后,却因受到牵连被迫回乡务农。
  5.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 后来又被召回,开始治理的计划。
  6.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 在路边看到有被遗弃的小孩。
  7.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 劝说乡里人,割舍自己的一些用度来施加恩惠。
  8.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每天提供八千人的粮食,直到八十天才停止。
  9.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 那时麦子已经成熟,粮食得到了救济。
  10.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 我开始朝廷工作,得到了长宗寺的恩惠。
  11.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 起初并不希望得到回报,但人们认为这是应该做的。
  12. 制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 朝廷对此作了详细奏报,我无法推辞。
  13.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 今年又遭遇歉收,我刚好负责泸水的赈灾。
  14.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 没有家备粮,所救济的都是米。
  15.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我暂时舍出三百斛,能救活十人中一两个人。
  16.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布: 又用一千石粮食,降低布料的价格。
  17.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 每石粮食减十钱,希望能缓解物价高涨。
  18. 更有不熟处,资简涧川类: 还有一些地方粮食不熟,给予简单的资助。
  19. 计用减价糶,所祈均获济: 计划使用减价的粮食,希望均匀获得救济。
  20. 我非财有余,但愍民不易: 我并不是财力充裕,只是怜悯民众的困境。
  21.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我所施行的救济措施,乐于为人们铭记。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采用了很多对仗的句子,例如“乡间逢岁饥”,“相共行赈济”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 诗中描述了多次施济的情景,使用排比手法强调行动的连续性和广泛性。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责任的强烈意识,体现了士人应有的担当,展现了人性之善与社会的温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饥民: 代表贫困与苦难的百姓,象征社会底层的艰辛。
  • 赈济: 体现了施予与关怀的善行,传递出人道主义精神。
  • 米、布料: 作为生活必需品,象征着基本的生存需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是在哪个时期进行赈济的?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2. 诗中提到“每日饭八千人”,这体现了什么?

    • A. 诗人的财富
    • B. 诗人对民生的关注
    • C. 诗人的名声
  3. 诗人为什么愿意舍出自己的粮食?

    • A. 希望得到回报
    • B. 怜悯百姓的困境
    • C. 个人功名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反映战乱中的民生困苦。
  • 白居易《卖炭翁》: 关注底层劳动者的生活。

诗词对比:

  • 冯楫的《劝谕赈济诗》与杜甫的《春望》: 两首诗皆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但冯楫更强调个人的施济行动,而杜甫则通过描写社会动荡中的苦难,展现了更为广泛的历史背景与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冯楫诗文辑考》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舟月对驿近寺 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内弟潩赴湖南幕职 去蜀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九日五首·其一 秋雨叹三首 其三 宴戎州杨使君东楼 贻阮隐居 天河 曲江三章章五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泱泱大风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石赤不夺 肘胁之患 鸿鷑凤逝 麻字旁的字 包含兴的词语有哪些 龠字旁的字 忧愤成疾 千里移檄 便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击鞭锤镫 包含轴的词语有哪些 采字旁的字 玉字旁的字 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历术 愁结尾的成语 蹐地 下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