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18: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18:21
劝谕赈济诗
作者: 冯楫 〔宋代〕
我昔未第日,乡间逢岁饥。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
制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布。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
更有不熟处,资简涧川类。
计用减价糶,所祈均获济。
我非财有余,但愍民不易。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在我还没有考中举时,乡里遭遇了饥荒。
我和乡里的人一起,共同进行赈济。
饥饿的人们仅能吃到一些食物,免于因饥饿而死。
等我考中举后,却因受罪被迫回到田里。
随后又被召回,开始治理民生的计划。
忽然在路边看到有小孩被遗弃。
我再次劝说乡里人,割舍自己的一些用度施以惠泽。
每天可供八千人吃饭,直到八十天才停止。
那时麦子已经成熟,粮食相继得到救济。
我开始朝廷上任,得到了长宗寺的恩惠。
最初我并不希望得到回报,但人们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事。
朝廷对此作了详细奏报,返回地方不容我回避。
今年又遭遇歉收,我恰好负责泸水的赈灾。
没有人家准备饭食,所救济的全是米。
我暂时舍出三百斛,十人中能活一二。
又用一千石,降低布料的价格。
每石减十钱,希望能够不让物价过于高涨。
还有一些地方粮食不熟,资助简陋的涧川之类。
计划使用减价的粮食,希望能均匀得到救济。
我并不是财力充裕,只是怜悯百姓的困境。
我所施行的救济措施,乐于为人们铭记。
作者介绍: 冯楫,字子华,宋代人,任职于地方,关心民生,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饥荒时期,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民众的关怀以及施行赈济的决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
《劝谕赈济诗》是一首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古诗。诗人冯楫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对民众困境的深切关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诗的开头描绘了乡间饥荒的情景,诗人亲身经历了饥民的苦难,因此对施予帮助有着切身的体会。接着,诗人回忆自己在未考中举之前与乡里人共同施行救助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考中并被任命,虽经历了个人的荣华,但他始终未忘记对百姓的责任。在面对新的饥荒时,诗人再次行动,舍出自己的粮食,减价出售布料,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这种无私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他对民生的关怀与关注。最后,诗人坦言自己并非富有,只是一腔对民众的怜悯之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情怀和责任感,展现了士人对社会的担当与奉献。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责任的强烈意识,体现了士人应有的担当,展现了人性之善与社会的温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是在哪个时期进行赈济的?
诗中提到“每日饭八千人”,这体现了什么?
诗人为什么愿意舍出自己的粮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