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14:35
原文展示
和季弟韵二十首
刘克庄
群书烟海眩弥茫,一念毫厘判圣狂。
煽宠艳诗多狎客,漏名直笔几牙郎。
同时待诏馀枚叟,何处山人似李唐。
老矣自筹身世事,不将卦气问京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感到迷茫的心境,他在一念之间就能分辨出什么是圣明的,什么是狂妄的。面对那些迎合宠幸的花俏诗歌,作者感到许多轻浮的客人纷纷而至,而真正有才华的作家却寥寥无几。与他一起等待机会的还有一位年长的朋友,然而那位山中隐士在哪里呢?作者感叹自己已老,不再去问卦算命,而是默默思考自己的身世与人生。
注释
- 群书烟海:形容书籍浩瀚如烟海,难以辨识。
- 一念毫厘:一念之间的微小差别。
- 煽宠艳诗:迎合权贵的华丽诗歌。
- 漏名直笔:指名声不显的正直才子。
- 牙郎:诗中对年轻人的称呼,通常带有调侃意味。
- 馀枚叟:指年长的朋友,或许是隐士之类的人物。
- 李唐:历史上著名的山人,代表隐士的生活。
- 卦气问京房:不再以算命的方式来探讨人生,京房是古代著名的易学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子冲,号梅溪,南宋诗人,晚号东篱居士。他以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学造诣闻名,尤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涉及现实与人生哲思。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风气浮躁,文人之间攀附权贵现象严重。刘克庄在此背景下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当时诗坛风气的不满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示了刘克庄对当时文人风气的批判和对自我处境的深刻思考。在“群书烟海”中,作者感受到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令人眩晕,而他却希望在这茫茫书海中找到一丝清明的辨识。诗中“煽宠艳诗”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当时文人迎合权贵的现象,显示出作者对浮华的反感。
同时,诗中提到的“老矣自筹身世事”更是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年纪渐长,不再追求名利,而是反思自我与人生的意义,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整首诗在结构上以对仗和意象的运用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群书烟海眩弥茫:在浩瀚的书籍中,作者感到迷茫。
- 一念毫厘判圣狂:他能在微小的差别中分辨出智慧与狂妄。
- 煽宠艳诗多狎客:迎合权贵的华丽诗作让轻浮之人群起而至。
- 漏名直笔几牙郎:真才实学的人少之又少,多被忽视。
- 同时待诏馀枚叟:与他共待机会的还有一位年长的朋友。
- 何处山人似李唐:隐士的生活何时才能回归。
- 老矣自筹身世事:年纪大了,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
- 不将卦气问京房:不再依赖算卦来判断未来。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如“群书烟海”与“一念毫厘”。
- 比喻:将书籍比作烟海,形象而生动。
- 反语:批判迎合权贵的诗作,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群书:象征知识的丰富与复杂。
- 烟海:代表迷茫与无边无际。
- 艳诗:反映浮华的诗风。
- 山人:隐士,象征追求清净与超脱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权贵的迎合
- B. 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C. 对历史的回忆
-
“群书烟海”比喻什么?
- A. 书籍的多样性
- B. 学习的困难
- C. 诗的复杂度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高》与刘克庄的诗歌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而后者则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感受与社会现象的批判。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研究》
- 《刘克庄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