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入崇宁界》

时间: 2025-05-23 05:53:31

诗句

桑间三宿尚回头,何况三年濯锦游。

草草郫筒中酒处,不知身已在彭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5:53:31

原文展示:

入崇宁界
桑间三宿尚回头,
何况三年濯锦游。
草草郫筒中酒处,不知身已在彭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崇宁界的感受。作者回忆起在桑树间住了三天,心中仍然留恋,不禁想起那三年间的游历。如今酒在郫筒中酿成,自己却已身处彭州,感叹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注释:

  • 崇宁界:崇宁是宋代的一个年号,界指的是边界或地区。
  • 桑间三宿:指在桑树间住了三天,桑树常被用作宁静和乡村生活的象征。
  • 濯锦游:濯锦是指洗涤锦绣,象征着享受与游历。
  • 郫筒:郫是古地名,郫筒是酿酒的地方,指的是酒。
  • 彭州: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成都附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隐,号石湖,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诗歌和散文。范成大的诗风清新雅致,热爱自然,常以田园生活为题材。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范成大游历的时期,反映了他对过往游历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中宁静而又略带感伤的情感。

诗歌鉴赏:

《入崇宁界》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诗作。诗人以“桑间三宿”开启,描绘出一种田园生活的悠闲与宁静。桑树不仅是乡村的象征,更是诗人心中温暖与安详的寄托。接着,诗人提到“何况三年濯锦游”,这不仅表现了他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的追求与渴望。这里的“濯锦游”不仅指代游历的经历,更暗含着生活的繁华与多彩。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及“草草郫筒中酒处”,这句简洁的描述将生活中的琐碎与轻松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然而,最后的“已在彭州”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失落,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变化,令诗句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意象上巧妙地结合了乡间生活与个人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桑间三宿尚回头:诗人回忆在桑树间住了三天,心中仍然留恋。
  2. 何况三年濯锦游:不仅仅是三天,连同他那三年间的游历也让他心生感慨。
  3. 草草郫筒中酒处:在郫筒中酿酒,暗示生活的简单与快乐。
  4. 不知身已在彭州:不知不觉中,自己已身处彭州,感叹时光流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桑间三宿”和“草草郫筒”,形成和谐的音韵。
  • 比喻:将游历比作“濯锦”,象征生活的多姿多彩。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一种淡雅而深邃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树:象征乡村的宁静与安详。
  • :象征生活的乐趣与闲适。
  • 彭州:代表现实的归属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桑间三宿”指的是他在什么地方住的时间?

    • A. 三天
    • B. 三年
    • C. 三个月
  2. “濯锦游”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游历的经历
    • B. 酿酒的过程
    • C. 田园生活的简单
  3. 最后一句提到的“彭州”代表了什么?

    • A. 乡村生活
    • B. 现实的变化
    • C. 游历的美好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范成大与陆游同为宋代诗人,均描绘田园生活,但范成大的作品更显淡泊,陆游则常表现出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范成大集》
  • 相关的文学评论与研究文章。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王闰 送郭秀才赴举 寻觉公因寄李二端司空十四曙 陪宴湖州公堂 晚秋过苏少府 春日游慈恩寺寄畅当 立春日宴高陵任明府宅 早春宴高陵滑少府(得升字) 会凤翔张少尹南亭 题惟幹上人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仰的成语 爪字旁的字 龠字旁的字 非字旁的字 游费 放僻邪侈 衔艰 包含权的词语有哪些 屮字旁的字 朱口皓齿 崖柴 靣字旁的字 喜喜 时点 遗风余泽 万代不易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恩德如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