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09:2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09:27:40
苕溪古岸,有朱门初建,落成华屋。对启园林随杖履,迤逦柳蹊相属。好是危亭,片峰迎面,独立清溪曲。芜城低远,一尘不碍游目。公子豪饮方酣,夜堂深静,隐隐鸣丝竹。却尽春寒宾满座,深酌葡萄新绿。密户储香,广庭留月,待得清欢足。纷纷沾醉,四筵倒尽群玉。
在苕溪的古老河岸上,有一座新建的朱红大门,华丽的房屋已经落成。园林向外开放,我漫步其中,沿着蜿蜒的柳树小径前行。最美的是那高高的亭子,面前有山峰迎接,亭子独立在清澈的溪水旁。远处的芜城低矮而遥远,丝毫不妨碍我的游览视线。公子们正在豪饮,夜晚的厅堂一片宁静,隐隐可以听到丝竹乐声。春寒仍在,可宾客已满座,大家畅饮着新酿的葡萄酒。密闭的房间里储存着香气,宽大的院子里留着月光,等到欢乐充足时。纷纷醉倒,四周的筵席上尽是美玉般的佳人。
诗中提到的“朱门”与“华屋”常见于古代文人聚会的环境,象征着权贵与雅士生活的结合。而“丝竹”则是古代文人雅集时的乐音,代表着宴会的热闹和欢愉。
作者介绍:曾协,生活在宋代,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山水风景及人文情怀。他的诗常表现出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一次宴会之际,作者与友人聚会,借此歌颂友情和自然美,表达对生活的享受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酹江月》是一首描绘宴会场景的诗,展现了宋代文人生活的优雅与惬意。诗中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开头的“苕溪古岸”,不仅展示了地点的古老与文化积淀,也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础。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描绘了园林、亭子、远处的芜城等美丽景色,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宴会中,公子们的豪饮与乐声交织,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情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宴会场景,展现了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朋友相聚,共享美酒,共话人生。诗中“待得清欢足”的情感流露出一种享乐的洒脱,既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优雅生活的情怀。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朱门”象征什么? A. 贫穷 B. 富贵 C. 自然 D. 乡村
诗人描绘的环境是在哪里? A. 苕溪 B. 黄河 C. 长江 D. 珠江
“春寒”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A. 夏天的炎热 B. 春天的寒意 C. 秋天的凉爽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