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西江月 其七》

时间: 2025-07-12 07:12:00

诗句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

法身通照没吾伊。

念念体分同异。

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

往来诸用不相知。

生死谁能碍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07:12:00

原文展示: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法身通照没吾伊。念念体分同异。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往来诸用不相知。生死谁能碍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人和众生的寿命,不必在意彼此的高低之分。法身的存在可以照见所有,彼此之间没有真实的分隔。每一个念头的存在都是同一体的分裂与聚合。你所看到的,从来不是真实的存在;你所听到的,也未必是绝对的非。生活中的相互交往常常是无知的,生与死又能有什么障碍呢?

注释:

  • 众生:指所有生命,广泛而言包括人类和其他生物。
  • 法身:佛教术语,指真理的本体或佛的真实存在。
  • 念念:每一个念头,强调思想的流动性。
  • 是是非非:指事物的真实与虚幻,真与假之间的界限。
  • 生死:指生命的开始与结束,这里是对生死无碍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伯端,宋代诗人,擅长道教与佛教哲理的诗歌,作品多探讨人生、宇宙与哲学问题,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张伯端对生命与存在的思考中,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动荡与个人精神的追求相交织,反映了对生死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强调了个体与众生之间的无我观念。在对生命的理解上,诗人认为寿命的长短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诗中提到的“法身通照”,体现了佛教的无我思想,揭示了存在的真相。诗的后半部分提出了对生与死的思考,表现出对生命轮回的超然态度,暗示了生死不过是表象,内心的宁静才是追求的目标。全诗充满哲理,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强调人活着的时间不必在意他人的地位。
    • “法身通照没吾伊。”:法身的普遍存在使得个体的差异消失。
    • “念念体分同异。”:每个念头虽分开,但本质上是同一体的表现。
    • “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所见的和所闻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 “往来诸用不相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是无知的。
    • “生死谁能碍你。”:生与死的界限并不能对真正的自我造成困扰。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高低”与“法身”的对比,突出了内在的统一。
    • 反问:如“见是何曾是是”,引导读者思考事物的真实与虚幻。
    • 排比:整首诗通过对称的句式增强了哲理的表达。
  • 主题思想:全诗探讨了生命的本质和人我之间的关系,倡导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心灵的觉悟比世俗的比较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 众生:象征生命的连结与共通。
  • 法身:象征真实存在的本体,体现佛教的无我思想。
  • 念念:象征思想的流动与变化,暗示心灵的不可捉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法身”指的是什么?

    • A. 佛的真实存在
    • B. 世俗的地位
    • C. 生命的长度
    • D. 个人的欲望
  2. 诗中“生死谁能碍你”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生死是最重要的
    • B. 生与死的界限是虚幻的
    • C. 生命的长度最重要
    • D. 生死是可怕的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将进酒》李白
  • 《题临安邱司马》林升

诗词对比

  • 张伯端的《西江月 其七》与李白的《将进酒》均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但张伯端更侧重于内心的觉悟,而李白则强调对生活的豪情与畅快。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哲理深邃,后者激情四溢。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人的分析与作品解读。
  • 《佛教哲学与文学》:探讨佛教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对古代诗词的鉴赏与分析方法。

相关查询

月上瓜洲·寓乌夜啼南徐多景楼作 游斜川 宛转歌 雁荡宝冠寺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 洞庭阻风 东城桂三首 桃源忆故人·暮春 与余生书 阆水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慰情聊胜于无 穴宝盖的字 较若画一 蚊母草 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枇杷门巷 犬字旁的字 抓腮挖耳 飘风过耳 鱼字旁的字 跃跃纸上 自字旁的字 铜壁铁墙 坯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形式 乏结尾的成语 伯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盖臧 采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