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2:40
西江月(和赵晋臣敷文赋秋水瀑泉)
八万四千偈后,更谁妙语披襟。
纫兰结佩有同心。唤取诗翁来饮。
镂玉裁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
胸中不受一尘侵。却怕灵均独醒。
在经历了八万四千的佛教经文后,谁还能吟出如此妙语呢?
佩戴兰花结成的饰物,心与心之间是同样的情感。
请把诗人呼唤过来一起畅饮。
用刀镂刻的玉石与冰雪之句,犹如高山流水才能识得知音。
我心中没有一点污浊,却怕灵均独自清醒。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词人。其作品多描绘爱国情怀,风格豪放,兼具文人气质与军事才能。
创作背景: 《西江月》是在辛弃疾晚年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对文人情谊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与对灵魂的独立追求。
这首《西江月》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诗人与知音之间的深厚情感。开篇以“八万四千偈后”引入,表明经过无数经典的洗礼,仍然感到言语的匮乏,显示了诗人对文学的敬仰和对自我表达的追求。“纫兰结佩有同心”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心灵相通的深厚情谊。在饮酒作诗的氛围中,诗人邀约知音共饮,体现出对交流的渴望。
接下来的“镂玉裁冰著句”展现了诗歌的精致与典雅,暗示了诗歌创作的艰辛与美好。最后两句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心中清明无尘,另一方面却又害怕灵均独自清醒,意味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词融合了哲思与情感,表现了辛弃疾对友谊的珍视及对自我意识的深刻探讨,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对文学价值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思,是他文学成就的一部分。
逐句解析:
“八万四千偈后,更谁妙语披襟。”
“纫兰结佩有同心。”
“唤取诗翁来饮。”
“镂玉裁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
“胸中不受一尘侵。”
“却怕灵均独醒。”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知音的向往,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孤独,揭示了人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八万四千偈”是指什么?
“纫兰结佩”表达了什么?
诗中“高山流水”比喻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辛弃疾与李清照的作品,两者都表现了对知音的渴望,但辛弃疾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而李清照则侧重于个人情感与生活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