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7:34
室中文殊已去,户外子舆不来。蒙补陀衲足矣,扶灵寿杖彼哉。
室内的文殊菩萨已经离去,户外的子舆(指佛教徒)又没有来。只要有蒙补陀衲(即法衣)就足够了,扶着灵寿的拐杖,坐在这里又何妨呢?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友直,号惭愧山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工于诗词,尤其以豪放著称,作品中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此诗写于腊月,正值寒冬,诗人独自一人在室内,内心的孤独与对信仰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修行的矛盾。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诗人对佛教信仰的坚守与内心的孤独感。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孤寂的场景,文殊菩萨的离去象征着智慧与引导的缺失,而户外佛教徒的缺席则暗示了信仰的孤独与乏力。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自我安慰,尽管外界的孤独感令人失落,但只要拥有法衣与灵寿杖,便能在信仰中找到寄托与安慰。这种心态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豁达与从容,尽管身处孤独,但仍能在信仰中找到力量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孤独的场景描绘与信仰的坚守,表达了诗人在社会动荡中对内心宁静和信仰归属的渴望。
文殊菩萨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答案:B
诗中提到的“子舆”指的是?
A. 文人
B. 佛教徒
C. 商人
答案:B
诗人在面对孤独时采取了什么态度?
A. 悲伤
B. 坦然
C. 愤怒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