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6:12
赠都下隐者
——范仲淹〔宋代〕
梅福隐市门,严平居卜肆。
乃知神仙徒,非必烟霞地。
异哉西山人,逍遥京洛尘。
门多长者车,察脉如有神。
轩皇万馀载,此术了然在。
精意洞五行,飞名落四海。
结舍拟沧洲,东池接御沟。
兰芳披幽径,琴樽在小舟。
清夜泛月华,宛是江湖游。
他日上云去,兹为黄鹤楼。
这首诗描绘了隐士的生活和理想。梅福隐居在市门附近,严平选择了一个小店铺作为居所。于是我明白,成为神仙的人并不一定要生活在烟霞缭绕的名山大川之地。奇怪的是,西山的隐士们,竟然在京洛的尘世中逍遥自在。门前常有长者的马车,仿佛他们能够洞察世间的脉络。轩辕帝在万余年间的技艺,早已在此显现。他们精心研习五行之术,声名远播四海。计划在沧洲建立住所,东池与御沟相接。兰花在幽静的小径中盛开,琴与酒樽在小舟上相伴。清夜下,月光洒在水面,仿佛在江湖游玩。将来我会乘云而去,今天我便在黄鹤楼上。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蘧庐,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常表现出对理想和政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隐居生活的理想追求。
《赠都下隐者》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展示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喧嚣的反思。诗中,范仲淹探讨了隐士与世俗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神仙不必栖息于偏远的山林,隐士也可以在京城的市井中寻得逍遥。这种思想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和高洁生活的追求。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梅福和严平的生活描写,表现出隐士的简单与平和。后半部分则通过对长者车马和轩皇技艺的描绘,展现了世俗中仍有值得追求的高尚精神。最后的意象中,月光与江湖的结合,使得整首诗在清幽中增添了一种哲思的气息。
整首诗的意境在清夜的月华中达到了高潮,隐士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诗人最终以“黄鹤楼”作为象征,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理想归宿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强调隐士与世俗之间的辩证关系,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赠都下隐者》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西山人”指的是?
“清夜泛月华”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