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太湖诗。缥缈峰》

时间: 2025-05-20 12:43:18

诗句

头戴华阳帽,手拄大夏筇。

清晨陪道侣,来上缥缈峰。

带露嗅药蔓,和云寻鹿踪。

时惊q0p0鼠,飞上千丈松。

翠壁内有室,叩之虚eGcP.古穴下彻海,视之寒鸿濛。

遇歇有佳思,缘危无倦容。

须臾到绝顶,似鸟穿樊笼。

恐足蹈海日,疑身凌天风。

众岫点巨浸,四方接圆穹。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片白作越分,孤岚为吴宫。

一阵叆叇气,隐隐生湖东。

激雷与波起,狂电将日红。

礊礊雨点大,金髇轰下空。

暴光隔云闪,仿佛亘天龙。

连拳百丈尾,下拔湖之洪。

捽为一雪山,欲与昭回通。

移时却cs下,细碎衡与嵩。

神物谅不测,绝景尤难穷。

杖策下返照,渐闻仙观钟。

烟波濆肌骨,云壑阗心胸。

竟死爱未足,当生且欢逢。

不然把天爵,自拜太湖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12:43:18

诗词名称: 太湖诗·缥缈峰

作者: 皮日休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头戴华阳帽,手拄大夏筇。
清晨陪道侣,来上缥缈峰。
带露嗅药蔓,和云寻鹿踪。
时惊鼠,飞上千丈松。
翠壁内有室,叩之虚古穴下彻海,
视之寒鸿濛。
遇歇有佳思,缘危无倦容。
须臾到绝顶,似鸟穿樊笼。
恐足蹈海日,疑身凌天风。
众岫点巨浸,四方接圆穹。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片白作越分,孤岚为吴宫。
一阵叆叇气,隐隐生湖东。
激雷与波起,狂电将日红。
礊礊雨点大,金髇轰下空。
暴光隔云闪,仿佛亘天龙。
连拳百丈尾,下拔湖之洪。
捽为一雪山,欲与昭回通。
移时却下,细碎衡与嵩。
神物谅不测,绝景尤难穷。
杖策下返照,渐闻仙观钟。
烟波濆肌骨,云壑阗心胸。
竟死爱未足,当生且欢逢。
不然把天爵,自拜太湖公。


白话文翻译:

我头戴华阳帽,手拄大夏竹杖。
清晨与道友同行,来到缥缈的山峰。
带着露水嗅着药草,和云雾寻找鹿的踪迹。
忽然惊起一只老鼠,飞上千丈高的松树。
翠壁内有一个房间,敲打它似乎通向海底,
看去则是寒鸦在朦朦胧胧的雾中。
偶尔驻足有美好的思绪,缘着险境却无倦容。
片刻之间到达绝顶,仿佛鸟儿穿越樊笼。
害怕脚步踏上海面,疑惑自己在凌空飞行。
众山点缀着巨大的湖泊,四方连着圆形的穹顶。
像是将青螺发髻,洒落在明月之中。
片片白云隔开,孤独的岚气为吴宫。
一阵朦胧气息,隐隐在湖东升起。
雷声与波涛激起,狂电将太阳染红。
大雨如同石子般轰落,金色的光辉轰击天空。
闪电隔着云层闪动,仿佛亘古的天龙。
巨大的波涛连连翻涌,仿佛拔起湖水的洪流。
捧起一座雪山,想与昭回相通。
过了一会儿才下山,细碎的衡山与嵩山。
神奇的事物难以测度,绝美的景色更难穷尽。
拄着杖子往下走,渐渐听到仙观的钟声。
烟波缭绕肌肤骨骼,云壑阗塞心胸。
即使死去也不觉得足够,活着就要欢聚相逢。
否则就要把天爵,自愿效力于太湖公。


注释:

字词注释:

  • 华阳帽:一种古时道士所戴的帽子。
  • 大夏筇:一种竹制的拐杖。
  • 缥缈峰:指山峰如烟雾般虚幻。
  • 药蔓:指药草缠绕的蔓藤。
  • 寒鸿:指寒鸦,形容环境的清冷。
  • 樊笼:比喻束缚,形容飞出束缚之境。
  • 绝顶:指山的最高处。
  • 叆叇:指阴云密布。

典故解析:

  • 太湖:历史上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常有诗文吟颂。
  • 吴宫:指古代吴国的宫殿,象征着古典美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字少白,号云溪,唐代诗人,以清新的自然诗和道教思想见长。他的诗风洒脱,语言生动,常描绘山水风光,表达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皮日休游览太湖缥缈峰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唐代人对自然与道教哲学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太湖诗·缥缈峰》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与哲理思考的诗。诗中描绘了缥缈峰的美丽景色,展现了作者在山顶的感受与思想。从“头戴华阳帽,手拄大夏筇”开始,描绘了一个清晨的道士形象,赋予了诗人一种自在和洒脱的气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生动地呈现出山川的壮丽与心灵的迷惘。

在描写缥缈峰的过程里,诗人用“似鸟穿樊笼”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思考。诗中通过对云雾、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深而神秘的氛围,似乎在表达一种“人在天际,心随自然”的哲学思想。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层次分明,既有对自然的直接描绘,也有对人生的沉思,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诗人通过感受自然,反思自我,最终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展现出一种超然的道家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头戴华阳帽,手拄大夏筇。
    介绍诗人的形象,突出道士身份与闲适的游山情趣。

  2. 清晨陪道侣,来上缥缈峰。
    描述与道友一起游历,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3. 带露嗅药蔓,和云寻鹿踪。
    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亲近。

  4. 时惊鼠,飞上千丈松。
    此句通过惊起老鼠的情景,突出山中宁静的生活与自然的生机。

  5. 翠壁内有室,叩之虚古穴下彻海,视之寒鸿濛。
    描述山中幽静的环境,暗示自然的深奥与神秘。

  6. 遇歇有佳思,缘危无倦容。
    诗人在险境中能保持愉悦的心情,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7. 须臾到绝顶,似鸟穿樊笼。
    达到山顶后,感受到无拘束的自由,表现诗人向往自由的内心。

  8. 恐足蹈海日,疑身凌天风。
    表现诗人在高处的恐惧与敬畏,增强了诗的气势。

  9. 众岫点巨浸,四方接圆穹。
    描绘山水相接的壮丽景观,营造出宏大的自然画面。

  10.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通过比喻,形象地展现出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11. 片白作越分,孤岚为吴宫。
    继续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表达对古代文化的追思。

  12. 一阵叆叇气,隐隐生湖东。
    描述湖边的气息,增强了自然的神秘感。

  13. 激雷与波起,狂电将日红。
    通过天气变化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氛围。

  14. 礊礊雨点大,金髇轰下空。
    使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

  15. 暴光隔云闪,仿佛亘天龙。
    通过比喻形象化光与雷,增强了诗的意象。

  16. 连拳百丈尾,下拔湖之洪。
    描绘波涛汹涌的壮观场面,表现大自然的力量。

  17. 捽为一雪山,欲与昭回通。
    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与对道教文化的传承。

  18. 移时却下,细碎衡与嵩。
    诗人与自然的互动,表现出一种和谐的关系。

  19. 神物谅不测,绝景尤难穷。
    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强调其神秘之处。

  20. 杖策下返照,渐闻仙观钟。
    通过听到钟声,暗示归程与对人间的眷恋。

  21. 烟波濆肌骨,云壑阗心胸。
    意象丰富,表达对自然的沉醉与对心灵的洗礼。

  22. 竟死爱未足,当生且欢逢。
    直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强调当下的重要性。

  23. 不然把天爵,自拜太湖公。
    以自我奉献来表达对太湖的敬仰,表现出一种超越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鸟穿樊笼”,形象且富有意境。
  • 拟人:如“激雷与波起”,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结合道教哲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阳帽:道教文化的象征。
  • 缥缈峰:虚幻与现实的结合,象征心灵的追求。
  • 雷电:自然的力量与神秘。
  • 湖水:生命的源泉与深邃的思考。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自然与人生:诗中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
  • 道教哲学:通过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体现了道教的超脱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华阳帽”是什么?

    • A. 一种帽子
    • B. 一种鸟类
    • C. 一种植物
  2. 诗人和谁一起游览缥缈峰?

    • A. 独自
    • B. 道侣
    • C. 家人
  3. 诗中用“似鸟穿樊笼”表达了什么?

    • A. 对自由的渴望
    • B. 对天空的恐惧
    • C. 对大地的热爱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皮日休的作品均描绘自然,但王维的诗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而皮日休则融入了更多的道教思想与生动的自然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道教文化与唐诗》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村行 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 长安夜月 夜雨 新柳 茶山下作 不饮赠酒 赠宣州元处士 将赴京题陵阳王氏水居 题池州弄水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康熙字典五行属土的字大全_属土汉字解析 风的繁体字怎么写?风的繁体字书写教程 四亭八当 四字头的字 狰狞面目 定员 包耳旁的字有哪些?带包耳的汉字大全 包含挟的成语 布衣雄世 繁体12画的字有哪些?繁体12画汉字大全 酒务子 天方夜谭 杭纺 鹿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认识鹿字旁的字 恤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殚思极虑 学浅才疏 瓦字旁的字 氏字旁的字 鹦鹉学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