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7:2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7:23:51
观王介夫蒙亭记因记
吾年将五十,尚未暇读易。一闻蒙亭说,乃见适所适。维时明进退,岂不在泉石。野服制升越,山庖盛鸡蹠。床头龙唇琴,案上科斗籍。风物稍佳时,把酒会三益。况以兄为郎,仕也人岂迫。垂之爱之深,自匪逢时客。
我快到五十岁了,还是没时间去读《易经》。听说王介夫提到蒙亭,我才觉得有些适合此地。此时明白进退,难道不在于泉石之间吗?野外的衣服虽然简单,但却有一番情趣,山里的厨房却能做出美味的鸡。床头的龙唇琴,案上的书籍和文具。风物稍好时,举杯共饮三益酒。更何况我的兄弟在这里做官,难道人们会逼迫我吗?我深深地爱着这些,自己却不是偶尔会来的人。
梅尧臣(1002-1060),字德裕,号尧臣,宋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梅尧臣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诗歌而闻名,尤其在描写山水田园方面尤具特色。
此诗作于梅尧臣中年之际,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诗人面临着个人生活与仕途的选择,诗中流露出对宁静与自我的向往。
《观王介夫蒙亭记因记》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思考人生的诗作。诗中,梅尧臣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头几句,诗人自述年近五十,仍未能抽出时间去读易经,流露出一种对知识追求的无奈与遗憾。接着提到王介夫的蒙亭,似乎是激发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活的思考。
“维时明进退,岂不在泉石”,这一句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认为人生的进退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诗中提到的“野服”和“山庖”,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的生活情趣,反映出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向往与欣赏。
而后,诗人转向与友人相聚的场景,不仅饮酒作乐,还提到兄弟在世,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一句“自匪逢时客”则道出了诗人对自身的认知与自我定位,强调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有对自然的赞美,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反映出梅尧臣的个性与情感。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与简单生活的向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友人深厚情谊的珍视。
诗人梅尧臣的年龄将近多少岁?
诗中提到的“蒙亭”是指?
诗中提到“床头龙唇琴”意在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