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15:2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15:27:24
扬州慢
作者:罗志仁 〔宋代〕
危榭摧红,断砖埋玉,定王台下园林。
听樯干燕子,诉别后惊心。
尽江上青峰好在,可怜曾是,野烧痕深。
付潇湘渔笛,吹残今古锁沈。
妙奴不见,纵秦郎谁更知音。
正雁妾悲歌,雕奚醉舞,楚户停砧。
化碧旧愁何处,魂归些晚日阴阴。
渺云平铁坝,凄凉天也沾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楚的景象,诗人在被毁的高楼前,看到断砖埋藏着昔日的繁华,定王台下的园林已不再美丽。听着燕子在桅杆上鸣叫,诉说着离别后的伤感,江面上的青峰依旧可爱,但可怜的是,曾经的野火烧过后,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潇湘的渔笛声吹送着古今的锁链,令人感到忧伤。美丽的女子不再可见,即使是像秦郎那样的知音,谁又能理解我呢?正如大雁和妾侍的悲歌,雕奚的舞蹈在楚国的门口静止。旧愁化为碧色,何处去寻?灵魂归来时,夕阳的阴云笼罩着一切。远远的云层在铁坝上漂浮,天色凄凉,连衣襟都沾染了悲伤。
作者介绍:
罗志仁,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故国的怀念和个人情感的抒发,风格细腻而感伤。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动荡的年代,诗人寄情于山水之间,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现状的无奈与悲伤。
《扬州慢》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诗,诗人通过景物描写,传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怀念与惆怅。开篇以“危榭摧红,断砖埋玉”便勾勒出一幅破败的画面,曾经的美好已不复存在,带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接着,诗人通过燕子在桅杆间的啼鸣,隐喻着离别的悲伤,营造出一种令人心痛的氛围。
在描绘江上青峰时,诗人用“可怜曾是,野烧痕深”表现出对自然景观变化的感慨,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接下来的“付潇湘渔笛,吹残今古锁沈”则是情感的延续,渔笛声传递着古今的愁苦,让人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诗中“妙奴不见,纵秦郎谁更知音”更是深切表达了对失去知音的惋惜与孤独,情感愈发浓烈。最后,诗人以“渺云平铁坝,凄凉天也沾襟”结束,展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凄凉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人事变化的无奈接受。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危榭摧红”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潇湘渔笛”象征着__。
判断题:诗人对过去的回忆是愉快的。 (对/错)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