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雁门太守行》

时间: 2025-05-07 06:55:15

诗句

不见雁门高,安知太守骄。

雁门高雁不可度,太守骄新不如故。

堂堂复堂堂,汉家重循良。

几人考上上,承恩奏明光。

几人考下下,贬窜之他邦。

五马煌煌二千石,河间姹女同朝夕。

徒手相将拜路尘,清寒逼人太守嗔。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55:15

原文展示

雁门太守行
作者:鲍珍(清代)

不见雁门高,安知太守骄。
雁门高雁不可度,太守骄新不如故。
堂堂复堂堂,汉家重循良。
几人考上上,承恩奏明光。
几人考下下,贬窜之他邦。
五马煌煌二千石,河间姹女同朝夕。
徒手相将拜路尘,清寒逼人太守嗔。

白话文翻译

不见雁门高,怎么知道太守骄傲?
雁门那么高,雁儿无法飞过,太守的骄傲新过旧。
堂堂又堂堂,汉朝重视循良之士。
多少人考中,承恩奏明光?
多少人考坏,贬斥到他邦?
五匹骏马辉煌,二千石的官职,河间的美丽女子同朝夕相对。
手无寸铁的我拜尘土,清寒逼人太守感到不满。

注释

  1. 雁门:指雁门关,位于今山西省,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关隘。
  2. 太守:古代地方官员,负责辖区的治理。
  3. 堂堂:形容声势或气派,古时多用于形容有威望的人。
  4. 循良:指遵循良善之道,形容品德高尚的人。
  5. 二千石:古代对官职的一种称谓,表示较高的官位。
  6. 河间姹女:指河间地区的美丽女子,常用于形容美丽的女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珍,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为主。鲍珍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深入描绘社会百态。

创作背景

《雁门太守行》写于清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诗中通过描绘“太守”的骄傲与考生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官员与士人之间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官场腐败和不公的批判。

诗歌鉴赏

《雁门太守行》在形式上采用了古典诗词的韵律,内容上则融入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全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高官的骄傲与平民的艰辛,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开头的“雁门高”暗示了太守的权势,而“安知太守骄”则引发读者对权力者心态的思考。诗中反复提到的“考上”和“考下”,进一步揭示了科举制度下,成功与失利的无情对比,表现了对社会阶层固化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描绘的“汉家重循良”,不仅呼应了对贤良之士的期待,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最后几句则通过个人的立场,直面权贵的冷漠与自私,表现出一种悲凉与无奈的情感。整体来看,鲍珍在这首诗中以细腻的笔触,传达了对社会的不满与对人性的反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见雁门高,安知太守骄。

    • 表达了对太守骄傲态度的质疑,雁门的高度象征着权力的高耸。
  2. 雁门高雁不可度,太守骄新不如故。

    • 高耸的雁门使飞雁无法飞过,暗示了太守的骄傲是无以为继的。
  3. 堂堂复堂堂,汉家重循良。

    • 重复强调“堂堂”,突出汉朝对贤良之士的重视。
  4. 几人考上上,承恩奏明光?

    • 反映了通过科举上升的人的稀缺,暗示了成功的艰难。
  5. 几人考下下,贬窜之他邦。

    • 说明考取失败的人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6. 五马煌煌二千石,河间姹女同朝夕。

    • 描绘了有权有势的人与美丽女子的生活。
  7. 徒手相将拜路尘,清寒逼人太守嗔。

    •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权贵的反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考上上,考下下”,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通过“雁门”比喻高耸的权力与地位。
  • 反问:用反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太守的骄傲与社会的不公。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体现了对权力与社会不公的批判,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感慨,以及对贤良之士被忽视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雁门:象征权力与地位的高耸。
  2. 太守:代表地方官员的骄傲与腐败。
  3. 考生:象征着社会底层追求上升的渴望。
  4. 河间姹女:美丽的女性,象征着社会的奢华与腐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的“太守”主要象征什么? A. 地方的权力
    B. 学者的智慧
    C. 农民的辛苦
    D. 战士的勇气

  2. 填空题:“几人考上上,承恩奏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了“五马煌煌”,表示的是太守的骄奢。
    A. 对
    B. 错

答案

  1. A
  2. 明光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1. 《登高》:同样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与个人的悲凉。
  2. 《春望》:描绘战乱带来的苦难,反映出士人对国家的忧虑。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时期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古典诗词的深厚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鲍珍研究》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科举制度与文学》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征妇词十首 送项使君季约二首 其一 又和喜雨四首 和竹溪三诗·昌黎与孟简尚书书 送侍读常尚书绝句六首 有感 送汤伯纪归番易 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 叙伦五言二十首 题方海丰诗卷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而字旁的字 虚文 幾字旁的字 千人一面 草座 按迹循踪 兀字旁的字 济苦怜贫 贴膳 治水 金字旁的字 切切于心 乱腾 户字头的字 一齐二整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