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1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19:36
晚岁光阴只自惊,眼中乐事叹何曾。
雕鞍绣幰多游子,纸帐蒲龛一病僧。
尘翳扫除方寸地,光明散作百千灯。
维摩丈室跏趺坐,千息调匀唤不应。
在晚年的岁月中,光阴让我感到惊慌,眼前的快乐事物我又能叹息何曾存在。
华丽的鞍子和绣制的马具是许多游子的象征,而我却只是在纸帐和蒲团上度日的一个病僧。
当我将尘埃扫除,清理出一方净土,光明便如百千灯火一般散开。
然而在维摩的高卧之处,我端坐调息,呼唤内心的宁静,却始终得不到回应。
蔡戡,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往往蕴含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本诗写于作者晚年,反映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乐趣的思考。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蔡戡感受到游子远行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出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灯夕不出偶成》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晚年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晚岁光阴只自惊”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时间的流逝让他感到无奈和恐慌。接着,诗人通过“雕鞍绣幰多游子”描绘了繁华的外界,游子们在外追逐梦想,而他自己却是“纸帐蒲龛一病僧”,生活简单且孤独。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对繁华与简陋的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尘翳扫除方寸地,光明散作百千灯”则是诗人内心向往光明与宁静的表达。通过清理内心的尘埃,诗人希望能够感受到光明的美好,然而结尾的“千息调匀唤不应”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孤寂,仿佛内心的宁静永远无法实现。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人们在面对生活与内心冲突时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繁华的追忆以及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和内心冲突时的复杂情感。
诗中“晚岁光阴”指的是哪个时期的感受?
诗中“雕鞍绣幰”象征什么?
维摩是哪个宗教的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