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21: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21:31
第三峰
作者:常建 〔唐代〕
西山第三顶,茅宇依双松。
杳杳欲至天,云梯升几重。
莹魄澄玉虚,以求鸾鹤踪。
逶迤非天人,执节乘赤龙。
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
孤辉上烟雾,馀影明心胸。
愿与黄麒麟,欲飞而莫从。
因寂清万象,轻云自中峰。
山暝学栖鸟,月来随暗蛩。
寻空静馀响,袅袅云溪钟。
这首诗描述了西山的第三峰,山顶上有茅草屋依傍着两棵松树。远远望去,似乎要直达天空,云梯层层叠叠。清澈的月光映照着空灵的天空,仿佛在寻觅传说中的神仙踪迹。那曲折的山路并非凡人所能踏足,只有骑乘赤龙的仙人才能到达。阳光在旁边照射,轻薄的云霞如同轻纱般飘动。孤独的光辉穿透云雾,余晖照亮了我的心胸。我希望与传说中的黄麒麟一起飞翔,但却无法实现。因为在这清静的山中,轻云自然而然地飘荡。山上暮色降临,仿佛在学习栖息的鸟儿,月亮随之而来,与黑暗中的虫鸣交相随伴。我在空旷的静谧中寻找余音,轻柔的钟声在云溪中袅袅而响。
作者介绍:常建,字景仁,唐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隽永,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常建隐居于西山之时,表达了他对山水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超凡脱俗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道教思想的向往。
《第三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山的自然景观,常建通过对山顶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清幽环境的向往。诗中“茅宇依双松”体现了诗人渴望隐居的心情,茅草屋象征着简朴的生活,而双松则传达了自然的和谐美。接下来的“云梯升几重”则引发了读者对至高之处的遐想,诗人通过层层叠叠的云梯,隐喻了通往理想境界的艰难与美好。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对超凡生活的追求,例如“愿与黄麒麟,欲飞而莫从”,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却又无奈于现实的束缚。最后的“袅袅云溪钟”则将诗的意境引向宁静,仿佛让人感受到那份清幽与安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如“莹魄澄玉虚”运用了比喻,形象化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追求自然与超凡脱俗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清静自然的珍视。
诗词测试:
“茅宇依双松”中的“茅宇”指的是什么?
A. 茅草屋
B. 松树
C. 山峰
诗中“愿与黄麒麟”的意图是什么?
A. 渴望与神兽同行
B. 希望得到财富
C. 想要飞翔
“云梯升几重”中,云梯象征什么?
A. 现实的艰难
B. 追求的理想
C. 生活的无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