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5:1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5:11:33
卖花声
作者: 吴绍烈 〔近代〕
陌上草萋萋。无限芳菲。
撩人丝柳尽依依。
绿到江南春正好,人隔天涯。
梦里总凄迷。
杜宇声催。
五更犹唤不如归。
残月枝头孤枕泪,忧恨谁知。
全诗翻译:
路旁的草木繁茂,花香扑鼻,
轻柔的柳条令人倍感依恋。
江南的春色正好,而我与你却天各一方,
梦中总是感到凄凉。
杜鹃的鸣叫催促着我,
五更时分的呼唤不及早早回家。
残月挂在枝头,我孤独地枕泪而眠,
这忧愁与恨意又有谁能理解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吴绍烈,近代著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体验。
创作背景:
《卖花声》创作于社会动荡、个人情感复杂之际,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展现了个人在广阔世界中的渺小与无奈。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描绘,极富情感张力。开篇的“陌上草萋萋”以生动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春日的气息,草木繁茂,花香弥漫,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春景。然而,紧接着诗人便转入一种无奈与思念的情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及对故人的深情牵挂。
“人隔天涯,梦里总凄迷”一句,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之情,虽身处美景之中,却心系远方的爱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杜鹃鸟的鸣叫声不仅是自然的呼唤,更是情感的催促,提醒着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思念。这种情感在“残月枝头孤枕泪”中达到了高潮,孤独的泪水与明月的意象交织,营造出一幅凄美的画面。
整首诗在优美的意象和感人的情感中,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无奈,呈现出一种深刻的思索与情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草萋萋”比喻生机)、拟人(如“杜宇声催”使杜鹃的叫声具有人性),以及对仗(如“绿到江南春正好,人隔天涯”)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无奈,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哲思,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杜宇”指的是哪种鸟?
A. 燕子
B. 杜鹃
C. 喜鹊
“陌上草萋萋”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A. 荒凉
B. 生机盎然
C. 暴风骤雨
诗中提到的“残月”象征了什么?
A. 希望
B. 孤独与忧伤
C. 快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