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0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05:40
去国
作者:毛滂 〔宋代〕
年来去国故迟迟,
坂上长鸣老益悲。
不作居山惭捷迳,
强须了事学痴儿。
风霜冷百何能笑,
藜藿空肠未厌饥。
里巷定无杨得意,
朝廷合有郑当时。
近年来离开故国的日子总是拖拖拉拉,
山坡上时常传来老人的悲鸣。
不愿在山中隐居,怕因捷径而感到羞愧,
强迫自己像个痴儿一样去学习。
风霜刺骨,怎么能笑得出来,
空腹之时,怎能不厌倦饥饿?
乡里巷子里肯定没有杨得意,
朝廷中也难以出现郑当时。
作者介绍:毛滂,字子华,号天池,宋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受到后世的推崇。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毛滂流亡期间,诗人身处异乡,思念故国,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与悲伤。
《去国》是一首充满忧伤与思乡情怀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开故国后所经历的孤寂与无奈。开篇“年来去国故迟迟”,直白地表达了离乡的无奈,时间的流逝让人更加感到故乡的遥远和难以回归。接下来,“坂上长鸣老益悲”,用“长鸣”的声音传达了悲伤的情感,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苦闷。
诗中通过“不作居山惭捷迳”表明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拒绝,表达了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对名利的渴望。接着用“风霜冷百何能笑”来形容生活的艰辛,风霜的刺骨让人感到寒冷与无助,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藜藿空肠未厌饥”则用藜藿这种象征贫穷的食物,突显出诗人当前的困境与对富饶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里巷定无杨得意,朝廷合有郑当时”不仅是对名士的怀念,更是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与无奈,暗示在乡村与朝廷之间,人们的命运并不平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艰辛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失望,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人提到的“藜藿”象征了什么?
A. 富饶
B. 贫穷
C. 幸福
D. 荣耀
填空:诗中提到“坂上长鸣老益悲”,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__的感情。
判断题:诗中“朝廷合有郑当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