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3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39:38
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
谈经用燕说,束弃诸儒传。
滥觞虽有罪,末派弥九县。
张侯真理窟,坚壁不与战。
难以口舌争,水清石自见。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儒学的批判,借用燕国的故事来说明。抛弃那些陈旧的儒家典籍,尽管那些源头有过错误,但如今的流派却遍布各地。张侯所藏的真理如同一个坚固的洞穴,不愿与人争辩。口舌之争难以见真理,只有清澈的水和坚硬的石头才能自见本色。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北宋四大家之一。他在诗歌上以清新自然著称,喜欢借古喻今,常常用历史人物和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此诗是黄庭坚在与文潜(可能是诗友或同僚)交流时写的,表达了他对儒家经典的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反思。
黄庭坚的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表现出他对古典诗词的深厚功底,更在内容上展现了他对儒学的独特见解。全诗围绕着“谈经说理”展开,开头的“谈经用燕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对历史的渊源追溯,燕国的典故不仅为诗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接着,诗人通过“束弃诸儒传”表达了对传统儒家经典的否定态度,体现了一种反传统的理念。尽管“滥觞虽有罪”,但他强调当今的流派和思想仍然广泛传播,显示出对儒学后继者的无奈与批判。张侯的“真理窟”则是一个隐喻,表达了真理的难以捉摸,正如他所说的“坚壁不与战”,真正的智慧和真理不需要争辩,自有其显现。
最后一句“水清石自见”,以水和石的清澈与坚硬来比喻真理的显现,强调了思想的清晰与坚定,这种哲理性的表达让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思考。黄庭坚在诗中不仅传达了个人的哲学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使得这首诗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传统儒学的反思与批判,强调真理的显现不在于争辩,而在于内心的清澈与坚定,体现了诗人对智慧的追求。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