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4: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54:23
大名掩诸古,独断无不适。
德遂天下宗,官为幕中客。
骊山浮云散,灞岸零雨夕。
请业非远期,圆光再生魄。
这首诗表达了对萧颖士即将赴东府的祝福,意在说:
大名声望遮蔽了历史的光辉,你的才能独树一帜,适合一切。
你的德行继承了天下的宗族,官职只是幕后的客人。
骊山上的浮云已经散去,灞河岸边的雨水在傍晚时分轻轻落下。
我请求你前途的事业并不需要太长时间,希望你能再度辉煌。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骊山浮云散”可以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联系,表达自然景象与人生的哲理。诗中提到的“德遂天下宗”暗指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和道德。
作者介绍:
刘舟,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关注人生哲理与自然景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萧颖士即将赴东府任职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美好期望,反映了当时士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表现出诗人对其才华和德行的赞美。首联“大名掩诸古”,直接点明了萧颖士的卓越与独特,暗示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的显赫地位。而“独断无不适”则强调了其才华的广泛适用性,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的信心。
接下来的两联,通过描绘骊山的浮云和灞岸的细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惆怅的氛围,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象征着人生的变化与不确定性。最后一句“请业非远期,圆光再生魄”更是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未来成就的期待,充满了鼓励和希望。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讲究,结合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使得诗歌在意境上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表现出唐代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体现了唐代士人重视德行与才能的价值观,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构建出一种深邃的情感世界,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大名”指的是谁?
“骊山浮云散”中的“浮云”象征什么?
诗的主题是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本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和人生的哲学思考,但刘舟的诗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王之涣则更多地展现出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的结合。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全面理解《送萧颖士赴东府得适字》这首诗的意蕴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