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送庄明府考绩之京》

时间: 2025-04-26 22:08:01

诗句

万户欢腾五裤歌,三年羙锦感民多。

农耕陇上无收犊,渔卧江头不脱蓑。

虎渡江灵时雨化,琴鸣单父晓风和。

追随不觉征途远,儿女情深日易过。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8:01

原文展示

送庄明府考绩之京
万户欢腾五裤歌,
三年羙锦感民多。
农耕陇上无收犊,
渔卧江头不脱蓑。
虎渡江灵时雨化,
琴鸣单父晓风和。
追随不觉征途远,
儿女情深日易过。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万家欢庆唱起了五裤歌,经过三年的辛勤治理,人民的感激之情愈加浓厚。农田上耕作的牛无粮可收,渔民在江边悠闲地躺着,身上的蓑衣也没有脱下。虎渡江的灵气,随着时雨而化,琴声在单父的清晨微风中和谐悠扬。不知不觉间,征途已经遥远,儿女之间的情深意重,日子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注释

  • 万户:指万家,表达众多的意思。
  • 五裤歌:一种欢庆的歌谣,可能与民间传说或习俗有关。
  • 羙锦:指丰收的喜悦,羙(xiè)指丰盈、富饶。
  • 收犊:指牛无粮可食,形象地表现农业的艰难。
  • 虎渡江:可能是指某处的风景或传说,形容自然景色的灵秀。
  • 单父:指单父镇,地名。
  • 追随不觉:指在追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得很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瑜,明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革频繁,诗人的创作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以及民生的影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常常表达对民生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送别庄明府之际,表达了对他三年治理成绩的赞美以及民众的欢愉。诗中既有对农民生活艰辛的感慨,也有对往昔情感的追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与庄明府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开篇即以“万户欢腾”的场景引入,表现出明府治理带来的喜悦,使人一眼感受到欢乐的气氛。接下来的诗句则转向对农民和渔民生活的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治理与民生之间的矛盾。

“农耕陇上无收犊,渔卧江头不脱蓑”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和渔民所面临的困境,而“虎渡江灵时雨化”则表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结合。诗的后四句则转向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亲情的珍惜,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

整首诗不仅有政治上的思考,也渗透着人文关怀,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李瑜以简练的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意象,深刻地描绘了人间百态,令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亦能引发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户欢腾五裤歌:描绘了人民因明府的治理而欢庆,气氛热烈。
  2. 三年羙锦感民多:经过三年的努力,百姓对明府的感激之情愈加浓厚。
  3. 农耕陇上无收犊:展现农民面临的困境,表达对农田失收的无奈。
  4. 渔卧江头不脱蓑:描绘渔民的悠闲生活,同时暗示生活的困顿。
  5. 虎渡江灵时雨化:描绘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对环境的敏感。
  6. 琴鸣单父晓风和:展现了大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7. 追随不觉征途远:反映了旅途的遥远与对故土的思念。
  8. 儿女情深日易过:抒发了对亲情的珍惜,感叹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万户欢腾”比喻喜庆的场面,增强了视觉冲击。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琴鸣”使自然有了生命,赋予了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治理成效的肯定,对民生困境的关注,以及对亲情的珍视,体现了诗人与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欢腾:象征着喜庆与希望。
  • 羙锦:象征丰收与富饶,表现出人们的美好期待。
  • 无收犊:体现农业困境,象征着社会的矛盾。
  • 虎渡江:象征着自然的灵秀与美好。
  • 琴鸣:代表文化与情感的交融,表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户欢腾”的意思是?
    A) 人们因节日而欢庆
    B) 人们因明府的治理而欢庆
    C) 人们因战争而欢庆
    答案:B

  2. “农耕陇上无收犊”中的“无收”指的是?
    A) 农田丰收
    B) 农田失收
    C) 农田正常收成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虎渡江”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动物
    B) 风景或传说
    C) 一座桥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春望》 - 杜甫
    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具有相似的主题。

  2. 《静夜思》 - 李白
    体现了对故乡和亲情的思念,情感深厚。

诗词对比

  • 《送庄明府考绩之京》 vs. 《春望》
    两首诗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和对民生的关注,但李瑜的诗更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历史的沉重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瑜研究》

以上内容涵盖了这首诗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和背景信息,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春晚奉陪相公 顺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词三首 其一 送寇侍御司马之明州 闻相公三兄小园置宴,以元衡寓直,因寄上兼 夏日别卢太卿 中秋夜听歌联句 见郭侍郎题壁 秋日经潼关感寓 饯裴行军赴朝命 送严秀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荣条 至字旁的字 骑虎难下 田僮 侔訾 忠不避危 备数 狮子大开口 存心积虑 火字旁的字 雨字头的字 攘为己有 毗补 缶字旁的字 止字旁的字 鹿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模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