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06:5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06:58:34
暮秋山行
岑参 〔唐代〕
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疲惫的马儿卧倒在长长的坡上,夕阳映照着通往渡口的路。
山风吹拂着空旷的树林,沙沙的风声仿佛有人的低语。
天空湛蓝,刚刚下过凉爽的雨,石头路上没有飞扬的尘土。
万千思绪在暮色中汇聚,万物的声音在清晨显得格外悲凉。
昨夜杜鹃已经鸣叫,蕙草的颜色也已经枯黄。
况且作为一个远行的客人,自然会多遭受一些苦与辛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青门,出身于今陕西省。岑参的诗风豪放、清新,尤其擅长边塞诗,常描绘壮丽的山河与英雄的气概。他的作品多反映了个人的经历与情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暮秋山行》创作于岑参游历边疆或山间的时刻,诗人在旅途中感受到苍凉的秋景与孤独的心情,表达了远行之客的辛劳与无奈。此时正值秋天,象征着凋零与思念,诗人用生动的意象刻画出对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岑参的《暮秋山行》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川的壮丽与旅途的孤寂。首句“疲马卧长坡”便直接进入场景,勾勒出旅途的疲惫与无奈。夕阳映照着通津,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同时也暗示着日落时分的惆怅。
山风的“飒飒”声响起,赋予了自然以生命,仿佛有隐形的人在耳边低语,增强了诗的神秘感与情感深度。接着,诗人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凉意,“苍旻霁凉雨”中的“霁”字,表现出雨后天晴的清新,给人以舒适感,但随之而来的“万籁悲萧晨”则让这种宁静中透出一丝凄凉,诗人在此对比中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孤寂。
最后两句通过“鶗鴂昨夜鸣”和“蕙草色已陈”带出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不安,尤其是“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将个人的苦楚与自然景象结合,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与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使得这首诗在意境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旅途心情,表达了人生的孤寂与思考。诗人借助秋天的景色,反映出对时间流逝、人生苦辛的感悟,展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疲马卧长坡”中的“疲马”指的是什么?
A. 一匹马
B. 疲惫的马
C. 健康的马
诗中“万籁悲萧晨”意指什么?
A. 清晨的美好
B. 清晨的寂静与悲凉
C. 清晨的繁忙
“鶗鴂昨夜鸣”中的“鶗鴂”指的是哪种鸟?
A. 燕子
B. 杜鹃
C. 雀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