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18:02: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18:02:37
沁园春·晒书
作者:陈维崧 〔清代〕
忆昔吾家,有万卷楼,城西毫村。
自江陵道尽,牙签半失,感阳焰熄,玉轴犹存。
借去一瓻,亡来三箧,墨化妖螭赴海门。
无多剩,似乱馀故旧,卖后田园。
丛编暇日还扪。与药裹零星曝满轩。
任半生穿穴,碎同蠹蚀,有时发作,陡若龙掀。
贫极须捻,老来怕读,闲对秋阳自较翻。
吾休矣,亟束书高阁,且晒吾裈。
回想以前我家有万卷书籍,位于城西的毫村。
从江陵的道路尽头,牙签已经损坏,感受着阳光的温暖逐渐消退,唯有玉轴依然存在。
借走一本书,却又带回了三箱,墨迹如同妖螭般向海门奔去。
如今所剩无几,像是旧书残余,卖掉了田园。
闲暇的日子再去翻阅,药物包裹的零星书籍在阳光下曝晒。
任凭半生的时光穿梭,书籍被虫蛀蚀,有时发作,翻开书页如同龙卷风般猛烈。
贫穷到极点不得不捻着书页,到了老年怕再读书,闲坐在秋阳下自我比较。
我就此告别,赶紧把书放到高阁,且让我晒晒我的裈裤。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20-1700),字梦阮,号白云,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词作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而有深度。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个人生活的困境,诗人通过晒书这一动作,表达了对过去知识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体现了知识与贫困之间的矛盾。
《沁园春·晒书》以“晒书”为线索,构建了一个充满怀旧情绪的空间。开篇的“忆昔吾家,有万卷楼”勾勒出一个书香四溢的家庭背景,反映了诗人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与追求。然而,随后的描写转向现实的困境,书籍的磨损、缺失,象征着知识的流失与个人修养的困境。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个人的困境,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诗中“任半生穿穴,碎同蠹蚀”生动地传达了知识获取的艰辛与时间的流逝,书籍如同宝贵的财富,却在岁月中逐渐消逝。最后,诗人选择将书束之高阁,似乎在无奈中选择了放弃,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力与对理想的失落。全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怀旧之情,也有对生活的反思,展现了陈维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反映了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苦闷与思索。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万卷楼”象征什么?
“贫极须捻”表现了诗人的什么心理?
“吾休矣”表达了诗人的哪种情感?
答案:1-B, 2-A, 3-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