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次韵刘南伯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5-13 00:18:13

诗句

晓来庭竹碎秋声,令我思君重怆情。

三画当年曾擅价,五言今去合知名。

赋归已荷因风寄,酾藇终期对月倾。

但愿官军破骄敌,不妨淮海寄馀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00:18:13

原文展示:

晓来庭竹碎秋声,令我思君重怆情。
三画当年曾擅价,五言今去合知名。
赋归已荷因风寄,酾藇终期对月倾。
但愿官军破骄敌,不妨淮海寄馀生。

白话文翻译:

清晨时分,庭院中的竹子随风摇曳,发出碎碎的秋声,这让我对你思念更加深切。往年我们曾因才华而名声显赫,如今我却因为离去而不知名。赋诗归来,已经托风寄情,盼望在月下共饮美酒。只希望官军能打败骄敌,不妨在淮海之地寄托我的余生。

注释:

  • 晓来:清晨来到。
  • 庭竹:庭院中的竹子。
  • 碎秋声:秋风中竹子摇动所发出的细碎声音。
  • 怆情:伤感的情感。
  • 三画:指三笔画的字,可能是指书法方面的成就。
  • 擅价:擅长于此,价格或价值被认可。
  • 五言:五言诗,诗歌的形式。
  • 赋归:赋诗归来。
  • :承受、承担。
  • 因风寄:借助风传递情思。
  • 酾藇:斟酒,倾倒酒。
  • 终期:最终希望。
  • 官军:指官府的军队。
  • 骄敌:傲慢的敌人。
  • 淮海:指淮河和海的地方,古代常用来指代重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生平资料相对较少,主要以其诗作而著称,常以抒情和描绘山水著称,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之望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与国家动荡背景下,表达了对友情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安定的期盼。

诗歌鉴赏:

《次韵刘南伯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了情感与思考的诗。诗中通过“晓来庭竹碎秋声”的开篇,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竹林的雅致,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而忧伤的氛围。竹子随着秋风而声响,不仅是自然的描摹,更是内心情感的折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往日时光的追忆。

诗中提到“三画当年曾擅价”,这句话流露出一种自谦的态度,虽然曾在年轻时拥有过辉煌的成就,但如今已不再为人所知,仿佛感慨时光的流逝与个人命运的变迁。接下来的“赋归已荷因风寄”,则是一种寄情于诗的体现,王之望在面对风的飘荡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诗歌之中,显示出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友情的执着。

最后的“但愿官军破骄敌”,将诗人的目光转向国家的前景,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事情感的结合,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体感受,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情绪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晓来庭竹碎秋声:晨光中,庭院的竹子因秋风而发出细碎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环境。
  2. 令我思君重怆情:这声音触动了我的思念之情,对友人的思念愈加沉重。
  3. 三画当年曾擅价:我年轻时因书法出色而被认同,展现了过往的辉煌。
  4. 五言今去合知名:如今我已离去,名声不再,感叹时光变迁。
  5. 赋归已荷因风寄:我回归后,借助风将情感寄托于诗中。
  6. 酾藇终期对月倾:希望能在月下斟酒畅饮,享受这一份宁静。
  7. 但愿官军破骄敌:我希望官军能够打败傲慢的敌人。
  8. 不妨淮海寄馀生:即使身处淮海,也愿意寄托我的余生于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的声响比作内心的思念,体现情感的深度。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修辞,如“赋归已荷”和“酾藇终期”形成平衡。
  • 象征:竹子象征坚韧与高洁,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友情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和内心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庭竹:象征着高洁与坚韧的品质。
  • 秋声:代表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加深。
  • :象征着团圆与思念,常用作寄情的对象。
  • 酾藇:斟酒的动作,象征着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庭竹碎秋声”所描绘的景象主要是指什么? A. 竹子生长茂盛
    B. 竹子随风摇曳发出的声音
    C. 秋天的落叶

  2. “三画当年曾擅价”中“三画”指的是什么? A. 诗的形式
    B. 书法方面的成就
    C. 画家的作品

  3. 诗的最后一句“但愿官军破骄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国家前途的关心
    C. 对个人成就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王之望的《次韵刘南伯二首 其一》与李白的《月夜忆舍弟》均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但王之望更多地融入了对国家的忧虑,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王之望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醉花间 秋日 醉花间 醉花间 其二 望家信不至 醉花间 其一 春闺 醉花间 春闺 醉花间 醉花间 题明妃图 醉花间 鼎湖夜次 醉花间 醉花间 相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兔轮 木难 靡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势欲熏心 堂尊 毁家纾国 鱼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页字旁的字 义人 包含郄的词语有哪些 学贯古今 己字旁的字 弋字旁的字 衾影独对 秋海棠 青女素娥 夕字旁的字 曙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