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梅熟小雨》

时间: 2025-04-22 03:43:12

诗句

风从独树忽然来,雨去前山远却回。

留许枝间慰愁恨,儿童抵死打黄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3:43:12

原文展示:

梅熟小雨
作者:杨万里 〔宋代〕
风从独树忽然来,
雨去前山远却回。
留许枝间慰愁恨,
儿童抵死打黄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风雨中的梅树景象。风从孤独的树上忽然吹来,雨水却随着远去的山而回旋。留下的梅子在枝间摇曳,仿佛在安慰我的愁苦。孩子们拼命地打着黄梅,显得无忧无虑。

注释:

  • 独树:孤独的树,指的是一棵单独的梅树。
  • 前山:指前面远处的山。
  • 慰愁恨:安慰我内心的愁苦与怨恨。
  • 儿童抵死:形容孩子们非常热衷于打梅子,有些夸张的意味。
  • 黄梅:指梅子的一种,成熟时呈黄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郎,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江西人。他以其细腻的观察、清新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

《梅熟小雨》写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但文学艺术却极为繁荣。诗人通过描写梅子成熟时的景象,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体现了其乐观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梅熟小雨》是一首生动而富有情感的描写自然景象的诗作。全诗通过对梅树、风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和内心情感的流露。开头“风从独树忽然来”的描写,给人一种突然袭来的感觉,仿佛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增强了诗的动感。接着“雨去前山远却回”,则呈现了雨水的流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气氛。

“留许枝间慰愁恨”一句,更是点出了诗人的情感。梅树上的梅子似乎在安慰诗人心中的愁苦,这种细腻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人情味。而最后一句“儿童抵死打黄梅”则通过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带来了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生活的另一面。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情感的投射,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从独树忽然来:描写风的突然来临,给人一种不期而遇的感觉,表现自然的无常。
  • 雨去前山远却回:雨水的流向与山的远近,产生一种空间的延展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留许枝间慰愁恨:梅子在枝间摇曳,仿佛在安慰诗人的愁苦,体现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 儿童抵死打黄梅:生动描绘孩子们打黄梅的场景,表现出童真和生活的乐趣,形成了与前面忧伤情感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梅子拟人化,赋予它安慰愁恨的能力。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性,如“风从”与“雨去”,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来映射内心情感,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梅子成熟和儿童的欢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乐趣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梅子的成熟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 :风象征着变化与无常,代表着自然的力量。
  • :雨水象征着滋润与生命,也可暗示忧伤的情感。
  • 儿童:儿童是纯真与快乐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希望与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梅熟小雨》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杨万里
    D. 白居易

  2. 诗中“儿童抵死打黄梅”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欢乐
    C. 沉思
    D.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独树”指的是? A. 一棵孤独的梅树
    B. 一棵大树
    C. 一片树林
    D. 一座山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梅熟小雨》与王维的《鸟鸣涧》。
    两首诗均以自然景象为背景,但《梅熟小雨》更强调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结,而《鸟鸣涧》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万里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初夏闲居 冬日出游十韵 出行湖山间杂赋 夜雨有感 衰疾 公安 沧滩 梅花绝句 游西村赠隐者 病中绝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从品 享宴 三点水的字 浮迹浪踪 一人向隅,满堂不乐 爻字旁的字 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白鲢 同字框的字 耒字旁的字 自今以往 抗捐 鹦鹉眐 彑字旁的字 载沉载浮 朝野侧目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