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08: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08:39
寄题邵武张汉杰运干万卷楼
——杨万里
书生都将命亡书,
愿身化作蠹书鱼。
蠹鱼生得针来大,
日啖银钩三万个。
书生一腹无十围,
经炊史酌不曾饥。
君家一编本黄石,
积书至今与山齐。
玉川搜肠才一半,
邺俟插架端无羡。
如何万卷楼上人,
却去黄鹤楼前作宾赞?
书生们都愿为书而死,
希望自己化作蠹鱼书虫。
蠹鱼生得针一样大,
每天能吃掉三万个银钩。
书生的肚子里没有十围,
即使吃过历史的书卷也从未感到饥饿。
你家的一本《黄石公书》,
书籍的积累与山一样高。
玉川的才华只搜集了一半,
邺水的插架根本不值得羡慕。
为什么万卷楼上的人,
却要去黄鹤楼前做客呢?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出生于江西省,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工整流畅,尤其在咏物和咏史方面有独特的见解。
本诗创作于杨万里晚年,反映了他对书籍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珍视。诗中提到的万卷楼和黄鹤楼,都是当时文化交流的象征,显示了杨万里对文学的热情和对人才的看重。
这首诗以书生的命运和书籍的价值为主题,展现了杨万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诗中开头以“书生都将命亡书”引入,表达了书生对书籍的热爱和追求。接着以“愿身化作蠹书鱼”形象地传达了这种执着,蠹鱼虽小,但能日啖三万个银钩,寓意书生虽微,但知识的渊博与贪欲是无止境的。
诗人通过对书生的描绘,展现了知识的力量与文化的积累。他提到“君家一编本黄石”,不仅是对书籍的赞美,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肯定。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玉川搜肠”和“邺俟插架”,表现出对自身才华的自省以及对他人文化积累的欣赏。
最后两句“如何万卷楼上人,却去黄鹤楼前作宾赞?”则表达了对文化人聚集于此的讽刺与思考,显示了诗人对文化交流的期待与疑惑。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书籍和知识的赞美,更是对文化传承与个人价值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表达了对书籍和知识的热爱,反映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比与反思,探讨了书生的命运与文化的价值。
诗中“书生都将命亡书”意为:
A. 书生愿意为书籍牺牲生命
B. 书生不喜欢书籍
C. 书生只读书不做事
“蠹鱼生得针来大”中的“针”比喻:
A. 书籍的珍贵性
B. 蠹鱼的体型
C. 书生的聪明才智
诗中提到的“黄石”是指:
A. 一座山
B. 一本书
C. 一位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