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7:21
哆侈何其甚,忧伤只自知。虽经夫子笔,不废寺人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无奈,尽管有名师的教诲和影响,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仍然是无法向他人诉说的。即便是在寺中的僧人作诗时,诗人的情感也未曾被完全理解。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明,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诗人。其诗风多以豪放、奔放著称,常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在内心挣扎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当时士人的一种普遍情绪。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作者通过对比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寂寞与忧伤。诗中“哆侈”一词,既是对世事的感慨,也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思,暗示了诗人对浮华生活的厌倦。接着提到“忧伤只自知”,则揭示了内心的苦楚无法向外人诉说,这种孤独感让人倍感沉重。最后一句“虽经夫子笔,不废寺人诗”,则是对外界评价的无奈,尽管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影响,自己仍然与世隔绝,无法融入他人的情感世界。整首诗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深刻地刻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整首诗围绕着孤独与忧伤展开,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世俗与内心的矛盾时的无奈与苦楚,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
“哆侈”一词在诗中表示什么?
诗人感到忧伤的原因是什么?
“虽经夫子笔”中的“夫子”通常指代谁?
比较刘克庄的《巷伯》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思考与孤独的体验,但刘克庄更注重对社会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