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3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37:41
悲台湾 其二
作者: 陈文騄 〔清代〕
中原鼎沸肆鸱张,
电烁飙驰莽战场。
东海难填精卫石,
西天已渡达摩航。
将军鼓角三更咽,
武帝旌旗十日忙。
千里金汤沦异域,
朅来白日黯无光。
全诗翻译:
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声势浩大,雷电交加,狂风呼啸,战场一片狼藉。东海的精卫鸟无法填补的石头,西天的达摩已然远渡重洋。将军的号角在夜半三更时显得格外悲凉,武帝的旌旗在十天内忙碌不已。千里之外的金汤已化为异域他乡,昔日的白天光明如今黯淡无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陈文騄,清代诗人,其作品多关注时局与社会民生,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他的诗歌常以历史为背景,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国破家亡之际,作者借古讽今,通过描绘战乱与异族侵扰,表达对台湾及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火、江河与文化的象征,构建了一个充满悲壮与忧思的画面。诗的开头以“中原鼎沸”引入,迅速将读者带入战乱的氛围中,声势浩大的中原战场充斥着血腥与惨烈。接着,运用了“精卫填海”和“达摩航”等典故,强调了人们在苦难面前不屈的精神和文化的延续。诗中提到的将军的号角与武帝的旌旗,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情感。
最后,“千里金汤沦异域,朅来白日黯无光”一句,直接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绝望。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层的历史感与民族情绪,使整首诗充满了悲愤与无奈。通过对历史的追溯,诗人不仅在为过去的辉煌感到惋惜,也在警示后人珍惜当前的和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悲痛的情感为主线,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忧虑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中原鼎沸”指的是哪种状态?
“精卫”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武帝”代表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