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8:56
《闻赤松舒道士下世》 —— 贯休 〔唐代〕
天地变化,贤人失落,满目疮痍,令人难以忍受。听闻消息后心中苦涩,千种烦恼难以消除。阴德难以施展,隐居深山才显得安宁。玄关评判兔角,玉器雕刻鸡冠。骄傲的人难以接近,融洽的友谊似乎无穷无尽。期待着新雨滋润,急于追逐那逝去的波澜。蜕去外壳埋藏金矿,飞翔的精灵驾着华丽的鸾鸟。倾倒千仞的高墙,枯萎只剩一株兰花。虽然仙庙的诗歌延续,苔藓覆盖的墙壁也必定要修缮。烟霞成片,显得更加黯淡,松树和桂花依旧盛行。影子依偎溪流,门扉间的月光透寒。寂寥地留下药犬,缥缈地想念琼竿。昔日相寻的遥远,留连的欢愉已渐消散。论诗时,花瓣作席,炙菌做盘。彭伉与我心灵相通,承祯的趣味相仿。琴声轻弹溪水的月影,棋局错落于残云之上。瞬间成了千古,飘零中见不同的结局。荆囊春浩浩,吴越浪漫漫。已然红霞子,空留白石坛。无弦的琴声也须绝,回首时长叹一声。
贯休(830年-912年),唐代诗人,曾任官职,后隐居于山林,以道教思想和佛教元素为创作背景,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抒情见长。
该诗写于道士赤松舒入世的背景下,反映了社会动荡、贤者失落的时代感,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闻赤松舒道士下世》是一首表现对社会动荡与个人理想的诗篇。贯休通过对贤人赤松舒的下世的感慨,抒发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全诗充满了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失落的惋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诗中多处意象,如“蜕壳埋金隧”、“琴弹溪月侧”等,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人生智慧。贯休在此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更表达了对人性、道德的深刻思考,显示了其哲学深度与情感的丰富。
(后续句子依次解析,逐渐深入)
整首诗通过对贤人失落的感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理想的冲突,最终表达了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贤人是指谁?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诗的主题主要在于?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