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0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07:24
乙酉使黔与杨雪渔学使同年游甲秀楼扶风寺瞻阳明先生像赋诗志别 其三
作者: 王仁堪
山阴七里泷,幔亭九曲溪。
乡帮盛文藻,楼观金碧辉。
人巧天乃夺,无此形模奇。
罗施山水窟,造化浑厜㕒。
将毋太古璞,遗置西南陲。
想见山阿人,美质昭无亏。
家丞落秋实,季女愁輖饥。
菑畬秉经训,诲育畴兼施。
高山仰文成,吾道人天师。
山阴的七里泪,幔亭旁的九曲溪流。
乡间盛产文采,楼阁映衬金碧辉煌。
人巧夺天工,竟无此般奇妙形态。
罗施山水的窟窿,造化的伟力浑然天成。
不该将太古的璞玉,遗放于西南的边陲。
想必在那高山之下,人才辈出,风采无损。
家中稻谷丰收,季节的女儿忧愁饥寒。
耕作与教导并重,施教于农田之间。
仰望高山,文采斐然,吾辈自当顺应天地之师。
此诗中提到的“阳明先生”,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代表“心学”思想。诗中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对学问与人文精神的追求,反映出作者的理想与感慨。
作者介绍:王仁堪,清代诗人,生于1713年,卒于1798年,籍贯山西,擅长诗词,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文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仁堪出游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文人雅士的敬仰,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描写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前四句描绘了山水的壮丽,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后四句则转向人情和教育,强调了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联结自然与人文的主题,反映了清代文人关注社会与教育的思想。
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希望和理想。在表达对故乡的怀念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思考,显示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以自然为载体,传达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强调教育与人才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也突显了对文化与教育的重视,具有人文关怀的深意。
诗词测试:
此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自然风光
B. 人物情感
C. 社会责任
D. 以上皆是
诗中提到的“阳明先生”是谁?
A. 王阳明
B. 李白
C. 杜甫
D. 苏轼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A. 忘怀
B. 忧伤
C. 怀念
D. 轻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