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52: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52:37
万马渡辽河,三军夜枕戈。
城亡诸将在,律丧两师和。
伏阙书何用,忧时泪苦多。
节旄真脱尽,归雁望云罗。
这首诗表达了战斗中的悲壮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诗中描写了辽河上万马奔腾的景象,三军在夜里休息时仍然握着武器。城池已经沦陷,指挥官们也失去了指挥的能力,律令已经失去了效力。面对朝廷的乞求书信又能有什么用,忧愁和眼泪在这个时刻显得格外沉重。最后,节旄(象征军旗)已然脱落,归来的大雁只是在遥望着云雾中的故乡。
作者介绍:宋育仁(1837-1898),字子华,号逸云,清末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古诗的传统,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甲午战争(1894-1895)之后,战争的惨败使得国家的前途堪忧,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战士们苦战的同情。
《甲午》是一首充满悲壮情感的古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全诗通过描绘战争的场景,展现了战士的英勇与无奈。开篇“万马渡辽河”即刻将读者带入战场,展现出千军万马的气势,然而随着“城亡诸将在”的描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逐渐浮出水面,令人心痛。诗人借用“夜枕戈”的意象,表现出战士们在无尽的战争中被迫保持警惕的无奈。
“伏阙书何用”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无力和对时局的深切忧虑,显示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最后“节旄真脱尽,归雁望云罗”则暗示了战争的败北和归乡的渴望,带有浓厚的乡愁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鲜明,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诗人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悲剧,也引发读者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展现了清末时期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沦陷的深切忧虑和对战争的无奈。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悲壮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反映了清末时期人们的痛苦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辽河”主要指的是哪个地方?
“夜枕戈”中的“戈”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朝廷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