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56:41
黄陵庙
作者: 宁楷 〔清代〕
目断重华竟不回,鹧鸪声入远江哀。
暮云祇傍苍梧宿,春水还疑沩汭来。
泪竹岂愁秦帝火,巫歌曾借楚卿才。
更堪鼓罢凄清瑟,风雨萧萧两岸苔。
远望重华山却无心再回,鹧鸪的哀鸣传入遥远的江面。
暮云只依偎在苍梧山下栖息,春水仿佛又怀疑是沩水和汭水流来。
泪竹怎会因秦帝的火而悲伤,巫歌曾借用楚卿的才华。
更何况鼓声已罢,凄清的瑟声响起,风雨萧萧中两岸的苔藓。
宁楷,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为主,风格典雅,常融合历史和自然的描绘。
本诗可能受到个人情感或历史事件的影响,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黄陵庙》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历史的感慨。首句“目断重华竟不回”,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遗憾,似乎在追忆过去的美好,却又无从回头。鹧鸪的哀鸣更是渲染了这一情感的深邃,传递出孤独和悲伤的氛围。
接着,诗人通过“暮云祇傍苍梧宿,春水还疑沩汭来”,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恬淡,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这里的“疑”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春水的流动与变化,暗示着人们对时间流逝的迷惘与无奈。
“泪竹岂愁秦帝火”,则进一步引入历史的背景,表现了一种对历史悲剧的反思与感慨。秦帝的火焰象征着历史的毁灭与悲剧,而“巫歌曾借楚卿才”则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才华的敬仰。
最后两句“更堪鼓罢凄清瑟,风雨萧萧两岸苔”将情感推向高潮,鼓声停止,音乐变得凄清,风雨交加,给人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诗中通过对比,体现了内心的孤寂和对往昔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历史典故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眷恋、对历史的沉思以及对人生的感慨,情感深沉而又细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历史悲剧的反思,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基调深沉而又细腻。
诗中的“重华”指代什么?
“泪竹岂愁秦帝火”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反思?
诗中最后一句“风雨萧萧两岸苔”传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