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2:2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2:21:28
圣道由书传,秉畀火于秦。
汉兴反秦暴,见儒犹骂嗔。
董子惟有志,耿耿谁与陈。
使时三策行,焉老诸侯宾。
圣道是通过经典书籍传承下来的,火焰般的智慧在秦朝时期被发扬光大。汉朝兴起后,反对秦朝的暴政,儒生们即使目睹这些,也只是抱怨和愤怒。董仲舒虽然有志向,但又有谁愿意与他共同阐述呢?如果当时能推行三策,何需老成的诸侯们来做宾客?
作者介绍:张镃,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擅长诗歌,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时政的关切。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对历史、政治的反思在这个时期非常普遍。作者通过历史的比照,表达对当时政治的忧虑和对理想治国方略的渴望。
《杂兴》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张镃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诗的开篇提到“圣道由书传”,强调儒家经典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知识的传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接着,诗中提到“汉兴反秦暴”,对比汉朝的兴起与秦朝的暴政,暗示历史的教训。
“见儒犹骂嗔”一句,表达了张镃对当时社会对儒生的不屑与不满,反映了他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后面的“董子惟有志,耿耿谁与陈”则突出了董仲舒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治国的渴望但又感到孤立无援的无奈。最后一句“使时三策行,焉老诸侯宾”表明了诗人对有效治国方略的呼唤,期望能有更加理想的政治环境。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结合个人的思考,展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当下政治的反思,具有深厚的哲理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该诗使用了对仗、排比等手法,如“圣道由书传,秉畀火于秦”形成了整齐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和个人的思考,探讨了儒家思想的传承及其在政治治理中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承载着具体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内涵,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环境的渴望。
诗词测试:
《杂兴》中的“圣道”指的是:
A. 道教的教义
B. 儒家的教义
C. 佛教的教义
D. 道德的规范
诗中提到的“董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孟子
B. 孔子
C. 董仲舒
D. 庄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学习,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杂兴》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