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2:01:17
书生业辞艺,不为觅科举。
胸中负器识,笔下有今古。
君看阿房赋,岂是布衣语。
独其在糊名,贵贱惟所主。
得之类至宝,弃去祗如土。
有司开化炉,熔铸要精处。
时方为鼎镛,小冶不应鼓。
诸公皆名流,学海浩吞吐。
丹灵骨先换,入榜尽龙虎。
访以执文柄,我亦费罗取,书生家风寒,仆马在何许。
趼足赴重围,裹饭坐长庑。
视公帘幕间,若有霄汉阻。
那知先达心,每事必念祖。
未把短檠弃,尚记灯烛苦。
关防周罅隙,考校到毫缕。
杂置战场文,一字不轻与。
如持古黄钟,端坐分律吕。
在处拔其尤,可但十得五。
奉此贤能书,足以上天府。
蜀士多豪英,父老自能数。
谓或有遗珠,勉使相接武。
我辈酒樽空,边城隔烟雨。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2:01:17
《类试院放榜众论以得士为庆作古诗一章呈详定》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书生业辞艺,不为觅科举。
胸中负器识,笔下有今古。
君看阿房赋,岂是布衣语。
独其在糊名,贵贱惟所主。
得之类至宝,弃去祗如土。
有司开化炉,熔铸要精处。
时方为鼎镛,小冶不应鼓。
诸公皆名流,学海浩吞吐。
丹灵骨先换,入榜尽龙虎。
访以执文柄,我亦费罗取,
书生家风寒,仆马在何许。
趼足赴重围,裹饭坐长庑。
视公帘幕间,若有霄汉阻。
那知先达心,每事必念祖。
未把短檠弃,尚记灯烛苦。
关防周罅隙,考校到毫缕。
杂置战场文,一字不轻与。
如持古黄钟,端坐分律吕。
在处拔其尤,可但十得五。
奉此贤能书,足以上天府。
蜀士多豪英,父老自能数。
谓或有遗珠,勉使相接武。
我辈酒樽空,边城隔烟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科举考试的看法和对读书人命运的思考。诗中提到书生并不只为科举名利而努力,而是要有更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通过对阿房赋等经典作品的提及,作者强调了文化的价值超越了名利。诗中还反映了士人对祖辈的敬仰与追忆,并提醒人们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不能忘记传承与责任。
郑刚中,宋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典雅著称。他在诗歌中往往融入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心态与追求。
这首诗作于科举考试放榜之际,反映了士人对于考试结果的种种看法,以及对文化与名利的思考。诗人在庆祝得士时,表达了对文化价值的重视。
郑刚中的《类试院放榜众论以得士为庆作古诗一章呈详定》展现了诗人对科举制度及其背后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诗词的韵律,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对传统科举制度的反思与批判。诗中提到的“书生业辞艺,不为觅科举”,表明了作者认为读书人应当追求更高的文化理想,而非单纯追逐功名利禄。
作者通过引用阿房赋,借古讽今,暗示当时社会中名利的浮华与虚妄。同时,诗中“得之类至宝,弃去祗如土”的比喻则进一步强调了真正优秀的才华是难能可贵的,而那些追求名利的行为则如同尘土般微不足道。整首诗在强调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展现了对读书人命运的深切关怀,表明了在功名之外,家风、责任与传承同样重要。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文化的真正价值与个人的内在修养,反映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对士人责任感的呼唤。
诗中提到“书生业辞艺”是什么意思?
“阿房赋”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趼足赴重围,裹饭坐长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刚中对科举与文化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人与名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