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类试院放榜众论以得士为庆作古诗一章呈详定》

时间: 2025-05-05 12:01:17

诗句

书生业辞艺,不为觅科举。

胸中负器识,笔下有今古。

君看阿房赋,岂是布衣语。

独其在糊名,贵贱惟所主。

得之类至宝,弃去祗如土。

有司开化炉,熔铸要精处。

时方为鼎镛,小冶不应鼓。

诸公皆名流,学海浩吞吐。

丹灵骨先换,入榜尽龙虎。

访以执文柄,我亦费罗取,书生家风寒,仆马在何许。

趼足赴重围,裹饭坐长庑。

视公帘幕间,若有霄汉阻。

那知先达心,每事必念祖。

未把短檠弃,尚记灯烛苦。

关防周罅隙,考校到毫缕。

杂置战场文,一字不轻与。

如持古黄钟,端坐分律吕。

在处拔其尤,可但十得五。

奉此贤能书,足以上天府。

蜀士多豪英,父老自能数。

谓或有遗珠,勉使相接武。

我辈酒樽空,边城隔烟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2:01:17

原文展示

《类试院放榜众论以得士为庆作古诗一章呈详定》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书生业辞艺,不为觅科举。
胸中负器识,笔下有今古。
君看阿房赋,岂是布衣语。
独其在糊名,贵贱惟所主。
得之类至宝,弃去祗如土。
有司开化炉,熔铸要精处。
时方为鼎镛,小冶不应鼓。
诸公皆名流,学海浩吞吐。
丹灵骨先换,入榜尽龙虎。
访以执文柄,我亦费罗取,
书生家风寒,仆马在何许。
趼足赴重围,裹饭坐长庑。
视公帘幕间,若有霄汉阻。
那知先达心,每事必念祖。
未把短檠弃,尚记灯烛苦。
关防周罅隙,考校到毫缕。
杂置战场文,一字不轻与。
如持古黄钟,端坐分律吕。
在处拔其尤,可但十得五。
奉此贤能书,足以上天府。
蜀士多豪英,父老自能数。
谓或有遗珠,勉使相接武。
我辈酒樽空,边城隔烟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科举考试的看法和对读书人命运的思考。诗中提到书生并不只为科举名利而努力,而是要有更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通过对阿房赋等经典作品的提及,作者强调了文化的价值超越了名利。诗中还反映了士人对祖辈的敬仰与追忆,并提醒人们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不能忘记传承与责任。

注释

  1. 书生:指读书人,尤其是指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
  2. 阿房赋:出自杜牧的诗作,描绘了阿房宫的奢华与荒唐,象征着无用的奢华。
  3. 贵贱惟所主:意指名声的高低是由人定的。
  4. 有司:指负责考试的官员。
  5. 鼎镛:象征着重要的决策或事情,常用于比喻重大事件的进行。
  6. 丹灵骨:象征才华和品质,被比喻为真正优秀的人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宋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典雅著称。他在诗歌中往往融入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心态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科举考试放榜之际,反映了士人对于考试结果的种种看法,以及对文化与名利的思考。诗人在庆祝得士时,表达了对文化价值的重视。

诗歌鉴赏

郑刚中的《类试院放榜众论以得士为庆作古诗一章呈详定》展现了诗人对科举制度及其背后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诗词的韵律,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对传统科举制度的反思与批判。诗中提到的“书生业辞艺,不为觅科举”,表明了作者认为读书人应当追求更高的文化理想,而非单纯追逐功名利禄。

作者通过引用阿房赋,借古讽今,暗示当时社会中名利的浮华与虚妄。同时,诗中“得之类至宝,弃去祗如土”的比喻则进一步强调了真正优秀的才华是难能可贵的,而那些追求名利的行为则如同尘土般微不足道。整首诗在强调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展现了对读书人命运的深切关怀,表明了在功名之外,家风、责任与传承同样重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书生业辞艺,不为觅科举:书生努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科举考试的功名。
  2. 胸中负器识,笔下有今古:心中拥有丰富的知识,写作时能够纵横古今。
  3. 君看阿房赋,岂是布衣语:提到阿房赋,这样的作品不是平民所能言说的。
  4. 独其在糊名,贵贱惟所主:名声的高低是由个人所决定的。
  5. 得之类至宝,弃去祗如土:得到优秀的才华如同珍宝,弃之却如同尘土。
  6. 有司开化炉,熔铸要精处:负责考试的官员应当在选拔上精益求精。
  7. 时方为鼎镛,小冶不应鼓:在重要的时刻,小的冶炼不应参与。
  8. 诸公皆名流,学海浩吞吐:众多名流在浩瀚的学海中汲取知识。
  9. 丹灵骨先换,入榜尽龙虎:优秀的人才如同经过筛选的龙凤,进入榜单。
  10. 访以执文柄,我亦费罗取:询问那些掌握文人的人,我也曾努力追求。
  11. 书生家风寒,仆马在何许:书生的家境贫寒,仆人和马匹在何处呢?
  12. 趼足赴重围,裹饭坐长庑:脚步艰难地前往考场,坐在长廊中吃饭。
  13. 视公帘幕间,若有霄汉阻:仿佛有高高的天幕阻挡着。
  14. 那知先达心,每事必念祖:如何能知道前辈的心思,他们总是想着祖宗。
  15. 未把短檠弃,尚记灯烛苦:还未放弃微弱的烛光,仍然记得读书的艰辛。
  16. 关防周罅隙,考校到毫缕: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考核到毫厘之间。
  17. 杂置战场文,一字不轻与:在战场上写作,字字句句都不能轻易对待。
  18. 如持古黄钟,端坐分律吕:如同持有古老的黄钟,端坐分清音律。
  19. 在处拔其尤,可但十得五:在任何地方挑选优秀的,能得到的也只是五成。
  20. 奉此贤能书,足以上天府:若能奉上这样优秀的作品,足以得到天子的赏识。
  21. 蜀士多豪英,父老自能数:蜀地的士人多有豪杰,长辈们都能数得过来。
  22. 谓或有遗珠,勉使相接武:有人认为有未被发掘的璞玉,应该努力将其联系起来。
  23. 我辈酒樽空,边城隔烟雨:我们这一代人空有酒樽,边城的烟雨遥不可及。

修辞手法

  1. 比喻:诗中将才能比作至宝,强调其珍贵。
  2. 对仗:如“书生业辞艺”与“胸中负器识”,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3. 排比:多次提到“得”、“弃”、“访”等,强调不同的态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文化的真正价值与个人的内在修养,反映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对士人责任感的呼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阿房赋:象征着文化的深厚与历史的积淀。
  2. 灯烛:象征着读书的艰辛与努力。
  3. 酒樽:象征着士人追求的名利与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书生业辞艺”是什么意思?

    • A. 书生努力学习,为了名利
    • B. 书生只为科举而读书
    • C. 书生追求艺术与文化
  2. “阿房赋”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 A. 描述士人的生活
    • B. 作为文化象征,反映文化价值
    • C. 讲述历史故事
  3. “趼足赴重围,裹饭坐长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憧憬
    • B. 对考场的无奈与艰辛
    • C. 对家庭的思念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王之涣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反映了士人的情怀,但更偏重于景物与情感的结合。
  • 《静夜思》:强调个人思乡情绪,与郑刚中的群体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刚中对科举与文化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人与名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关注。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青溪村居二首 送马判官赴安南 雪中答僧书 送僧游山 正月十五日 金钱花 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 西山桐十咏·桐栽 西山桐十咏·桐阴 西山桐十咏·桐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始作俑者 幾字旁的字 马字旁的字 四百字作文怎么写?这份四百字作文写作指南,让你轻松掌握写作技巧_作文写作不发愁 变生肘腋 也字开头的成语大全_也字成语汇总 环写 从恶如崩 坐思 童字篆书书写指南_篆书童字写法详解 龙老字的笔顺怎么写?龙老字笔顺详解,助你规范书写汉字_汉字笔顺学习 唾涕 阿姨字拼音怎么写_汉字拼音学习 云蒸泉涌 立字旁的字 移根接叶 贝字旁的字 刳剥 钩开头的成语 包含挽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