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2:0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2:00:07
《哀国子黄助教》 作者:梅尧臣
儒者务欲博,诵说穷各秋。
衣裙未及解,含珠以见求。
闽称黄夫子,常恐学不流。
有徒如浮萍,匝匝围刳舟。
聚书将万卷,载行无马牛。
去年来京师,满箧分寄投。
半在吴楚间,半入赵卫陬。
昨日大官荐,青袍变绨裘。
今朝为异物,寸禄与命雠。
独闻邯郸公,哀之使敛收。
曷其禀赋薄,安得被王侯。
旅殡欲焉托,定将葬何州。
生为四方游,死当不择丘。
岂必归故乡,万里过山头。
这首诗表达了儒者的追求与无奈。儒者希望博学多才,苦读书本直到深秋。身上的衣裙尚未解开,却又含珠求名。黄夫子在闽地被称赞,但他常常担忧自己的学问无法传播。一些学生如同浮萍,四处漂泊,围绕着他的小舟。书籍积聚了万卷,却没有马牛负载,去年我来到京城,满箱的书籍寄托在他处,半在吴楚之间,半入赵卫的边陬。昨日大官相荐,青袍变成了绨裘,今天却变得不再重要,微薄的俸禄与生命的命运相对立。只听说邯郸公的哀悼,命人收敛他的遗体。他的资质如此薄弱,何以能得到王侯的宠幸。若要出殡,葬于何处呢?一生游历四方,死去时不必选择坟丘,难道非得回故乡吗?即使万里跋涉,山头也无所谓。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梅溪,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语言平易,注重表现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感悟。他在诗中常常抒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
《哀国子黄助教》创作于梅尧臣对黄助教的哀悼之际。黄助教因其学识传承受到尊重,但命运却多舛,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黄助教的哀悼和对学者命运的思考,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
这首诗以黄助教的遭遇为中心,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思考。诗人在开头通过“儒者务欲博”引入主题,展现出儒者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断追求。然而,紧接着的“衣裙未及解,含珠以见求”则隐喻了学者们在追求名利过程中的艰辛与无奈。黄夫子虽然在闽地受到称赞,但他却因担心学问的传播而感到不安,这种忧虑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面临学术传播和个人命运时的矛盾与困惑。
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有徒如浮萍”生动地描绘了学子的漂泊无依,进一步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边缘化。此外,诗中对书籍的“聚书将万卷”与“无马牛”的对比,暗示了知识的积累与实际生活的抵触,增强了诗的悲剧色彩。最后的几句,“岂必归故乡,万里过山头”,则是在表达一种无奈的游子心态,象征着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漂泊的状态,既渴望归属感,又无处可归。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向社会发出强烈的呼唤。
全诗通过黄助教的遭遇,探讨了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命运的无常,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与无奈。
选择题
《哀国子黄助教》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A. 李白
B. 杜甫
C. 梅尧臣
D. 白居易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黄助教主要担忧自己的学问是否能够____。
判断题
诗中“浮萍”一词的使用是为了形容学生的漂泊无依。(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