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03:42: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03:42:44
宿游伯均裕斋夜无蚊蚋熟寐达旦
作者: 李吕 〔宋代〕
处处如雷针在舌,咂肤成群难扑灭。
主人作官重膏血,未劳挥拂蚊自绝。
荆棘不产茅山帝,天台有菌皆可尝。
期君守此化民术,异类尽令回善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夜宿友人家中,虽说夜里没有蚊虫的困扰,却仍然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烦恼。诗中提到,友人因官职显赫,生活富裕,根本不需要亲自驱赶蚊虫。接着,诗人又借用荆棘和茅山帝、天台的菌类,表达对自然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思索。最后,诗人寄希望于友人能够守住那些有益于民众的道理,让不良的事物得到改正。
李吕,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经济文化繁荣的时代,诗风多以清新自然见长,关注社会民生,常在作品中抒发对人性与自然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一个夜晚,诗人在友人家中住宿,因夜间无蚊虫打扰而引发的思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关心和对社会的观察。
此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夜晚,将个人的体验与对社会的反思相结合,展示了诗人深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开头两句通过对比,描述了主人在权势地位下的安逸与隐含的社会不公,暗示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无力。诗中对于荆棘的比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同时也传达了对天台山菌类的赞美,象征着自然的馈赠和人类对自然的尊重。最后一句更是直白地寄希望于友人能够秉持正道,回归善良,展现了诗人对社会未来的期望与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骚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诗中提到的“雷针”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荆棘不产茅山帝”反映了什么主题?
诗人希望友人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