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7:29
早登新安县楼
——罗隐 〔唐代〕
关城树色齐,往事未全迷。
塞路真人气,封门壮士泥。
草浓延蝶舞,花密教莺啼。
若以鸣为德,鸾皇不及鸡。
这首诗描绘了早晨登上新安县楼时的景象。关城的树木和天空的颜色相互映衬,往日的情景依然清晰未能忘却。边塞的道路上,真实的气息扑面而来,门前的壮士早已被泥土掩埋。草丛茂盛,蝴蝶在翩翩起舞,花儿开得密密麻麻,教会了黄莺鸣啼。如果以鸣叫作为德行的标准,那么鸾鸟也不如普通的公鸡。
罗隐(834年-884年),字惟明,号天涯,唐代诗人,籍贯唐州(今河南省南阳)。罗隐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著称,作品多涉及人生哲理与自然风光。他的诗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出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感慨。诗中展现了边塞的风光和对壮士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生命的敬畏。
《早登新安县楼》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古诗,通过诗人的独特视角描绘了新安县楼的自然景色与历史感悟。诗的开头“关城树色齐”,通过简单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给人一种清新之感。而“往事未全迷”则引入了历史的思考,诗人似乎在缅怀过去的壮丽与悲壮,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感悟。
在“塞路真人气,封门壮士泥”中,诗人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历史的无情,曾经的壮士如今已化为泥土,暗示着历史的消逝与个体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草浓和花密则通过生动的意象表现出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与前文沉重情感的对比。
最后一句“若以鸣为德,鸾皇不及鸡”,把整首诗的主题推向高潮,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表面华丽的事物并不一定具备真正的价值。这个比喻不仅富有哲理,还反映了诗人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历史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现实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表面华丽而缺乏实质的事物的批判。诗人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内心的感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鸾皇”象征什么?
诗中“往事未全迷”表达了什么情感?
《登鹳雀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境界,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与人生理想的追寻。两首诗都通过登高的视角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但罗隐更强调历史的厚重与对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