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9:10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月亮虽然缺失,却依然散发光辉;剑虽然折断,依然保持刚强。月亮缺少时容易再圆,剑折后可以重新锻造。权势和利益如同山岳般压迫,但志士的胸怀却难以屈服。男子汉自有自己的操守,宁可被杀也不愿苟且偷生。
诗中提到的“月缺”和“剑折”可以看作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反映出人们对品德与志向的重视。在古代社会,男子汉的刚毅与操守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东皋,宋代诗人,曾任官职,因其诗风清新、格调高雅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诗歌多表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充满了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政治动荡,士人对于权势的压迫感愈发强烈,梅尧臣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坚韧与不屈,以及对理想的坚持。
《古意》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示了月亮和剑的象征意义。诗人强调尽管遭遇挫折与压迫,但理想和信念却不会因此动摇。月亮的阴晴变化比喻人生中的起伏,而剑的折断则象征着外界的磨难与挑战。诗中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表现出对理想和道德的执着追求。梅尧臣用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激昂的精神力量,鼓舞人心。尤其是最后两句,明确了男子汉的操守,更是引发人们对生死、理想与道德的深思。
全诗表达了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强调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道德操守。梅尧臣通过对月亮和剑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诗词测试:
“月缺不改光”中的“光”比喻什么?
诗中“剑折不改刚”表达了什么?
最后两句“可杀不可苟”强调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