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0:32
观打鱼歌
作者:汪森〔清代〕
漕溪东入大江水,
倏忽波涛走千里。
蛟龙移窟风雨过,
濈濈遂多鲂与鲤。
结庐一向临溪津,
溪明日映开青蘋。
四园集网如墙列,
渔家三五为比邻。
以我远来累晨夕,
为引烹鲜话畴昔。
黄头奴子手提网,
布网势若千斤掷。
网沈波底初无声,
举网忽闻泼剌鸣。
银刀霜剑纵横出,
水族奔骇波涛惊。
须臾后网有牵动,
收来颇较前时重。
竭泽而渔安可常,
为命黄头且多纵。
网外脱漏仍扬鬐,
网中倔强安能施。
饔人操刀向砧几,
剁葱屑姜鲜羹宜。
吁嗟好生天地德,
饕餮斯须亦何益!
君不闻既饱欢娱萧瑟同,
杜老当时为叹息。
观打鱼歌
这首诗描绘了漕溪水流入大江的景象,波涛汹涌,迅速流向千里之外。蛟龙在风雨过后迁移洞穴,水中鱼类繁多,尤其是鲤鱼和鲂鱼。诗人建房靠近溪边,清澈的溪水映照着青色的水草。四周的渔网像墙壁一样排布,渔民们三五成群,彼此为邻。我从远方而来,早出晚归,想要引出美味的鲜鱼,回忆往昔。渔夫提着渔网,布网的姿势像是千斤重的投掷。渔网沉入水底,最开始没有声音,突然听到水面泼剌的响声。银色的刀和霜白的剑在水中纵横,水中的鱼群惊慌失措,波涛汹涌。没过多久,网中便有了动静,收获的鱼比之前重得多。竭泽而渔是不可常行的,为了生计,渔夫们只能多放一些鱼。网外漏掉的鱼仍在挣扎,网中的鱼又怎能轻易捕捉?厨师在砧板上切剁葱姜,准备鲜美的汤羹。唉,珍惜生命的道德,贪食又有什么益处?你难道没有听说过,享受饱满的盛宴,最终却是萧索无趣,杜甫当时也为此叹息。
作者介绍
汪森,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生活的哲思,常常蕴含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创作背景
《观打鱼歌》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渔民的生活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诗中表现了对水域资源的珍惜与警示,反映了人们对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观打鱼歌》以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渔民的日常生活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中通过对打鱼场景的刻画,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开篇即以“漕溪东入大江水”引入,描绘了水流的壮阔,暗示着生活的奔涌与不息。随着诗句的深入,渔民们的劳动景象愈加清晰,尤其是“黄头奴子手提网,布网势若千斤掷”一联,生动地描绘了渔民撒网的情景,显示出劳动的艰辛与技巧。
与此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资源过度开发的反思。特别是“竭泽而渔安可常”一句,警示人们在追求生计时应当珍惜自然资源,不能无止境地索取。最后,诗人以对美食的感慨结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贪欲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整首诗在描绘渔民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既描绘了渔民的辛勤劳动,又反思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警示人们应珍惜资源,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观打鱼歌》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汪森
C. 李白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黄头奴子”指的是?
A. 渔夫
B. 餐厨
C. 学者
D. 旅行者
“竭泽而渔安可常”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追求财富
B. 过度捕捞的危害
C. 劳动的重要性
D. 生活的乐趣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