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5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59:14
读岘山碑
作者: 齐己 〔唐代〕
三载羊公政,千年岘首碑。
何人更堕泪,此道亦殊时。
兵火烧文缺,江云触藓滋。
那堪望黎庶,匝地是疮痍。
这首诗表达了对岘山碑的感慨。三年间羊公治理之政,岘山的碑石已经矗立千年。如今还有谁为此感到悲伤呢?这条道路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意义。战争使碑文缺失,江边的云影覆盖了青苔。看到百姓如此困苦,满地都是伤痕,我怎能承受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齐己(约 780 年-841 年),唐代诗人,擅长写诗和和诗,尤其以五言绝句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的动荡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乱,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疾苦。诗人通过岘山碑的历史,表达对过去美好治理局面的怀念,以及对当下惨状的无奈与悲伤。
齐己的《读岘山碑》以岘山碑为切入点,借其千年历史,表达对当下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与无奈。诗的开头用“羊公政”引入,羊祜的治理被赞颂,但转眼间历史沧桑,碑文已成今昔对比的见证,令人心生感慨。诗中“何人更堕泪”一语,流露出对后人冷漠的失望,强调了岁月变迁带来的无情与悲伤。
“兵火烧文缺”则揭示了战争对文化遗产的摧残,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后两句“江云触藓滋”和“那堪望黎庶”更是将焦点转向了百姓的苦难,展现了社会动荡所带来的悲惨后果。诗人在此表达了强烈的同情心和关怀,让人感受到他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彰显了诗人的历史意识和人道关怀,令人深思。齐己用简练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充满悲伤与思索的画面,使人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引发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关怀,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文化破坏和百姓苦难的悲痛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羊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曹操
B. 羊祜
C. 吕布
D. 诸葛亮
“兵火烧文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失望与悲伤
C. 愤怒
D. 幸福
诗中的“匝地是疮痍”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A. 富饶
B. 和平
C. 战争后的苦难
D. 繁荣昌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