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1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19:20
西施
梅尧臣 〔宋代〕
溅溅溪流散,苒苒石发开。
一朝辞浣沙,去上姑苏台。
歌舞学未稳,越兵俄已来。
门上子胥目,吴人岂不哀。
层宫有麋鹿,朱颜为土灰。
水边同时伴,贫贱犹摘梅。
食梅莫厌酸,祸福不我猜。
溪水潺潺流淌,石头上青苔渐渐长开。一朝告别浣纱之地,前往姑苏的台上。歌舞还未学成,越国的兵马已经来袭。门前子胥的眼睛,吴国人民岂不悲哀。高宫中有麋鹿,昔日的美貌如今已成土灰。水边的同伴,即使贫贱也能一起摘梅。吃梅子不要厌恶它的酸,祸福之事我无法预料。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9年-1060年),字宗润,号白华,宋代诗人,以咏物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梅尧臣在诗歌创作上,常常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冷暖,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初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纷争之际,诗人借西施的故事反映了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的无常。
《西施》一诗以西施的故事为背景,通过溪流、石苔、姑苏台等意象,描绘了一个女子的悲哀与无奈。诗的开头描写了宁静的自然景象,溪流声和石头上生长的青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着西施内心的忧伤。接着,西施告别了她曾经的生活,转向了未知的未来,暗示了她即将面临的困境。
“歌舞学未稳,越兵俄已来”一句,生动地体现了西施生活的动荡与不安。她的美貌与命运紧密相连,正如历史上西施因美貌而引发的战争一样。最后几句则通过子胥和梅子,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人性的脆弱,尽管生活贫贱,依然可以找到小小的快乐,但对未来的未知则让人感到无奈。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悲凉而又深刻,反映了历史的无情和个人命运的悲剧,让人倍感唏嘘。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西施的故事,揭示了美貌与命运的无常,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仍然要追寻生活的勇气。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姑苏台”指的是哪个地方?
A. 苏州
B. 杭州
C. 南京
“食梅莫厌酸”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接受
C. 忧伤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子胥”是哪国的将领?
A. 越国
B. 吴国
C. 齐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