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2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21:49
浮阳燥欲出,阴湿与之战。
燥湿相留连,虫出乃投间。
搔肤血至股,解衣燎炉炭。
方其惬心时,更自无可患。
呼医急治之,莫惜千金散。
有乐即有苦,惬心非所愿。
阳光即将炙热地照出,潮湿的天气与之抗争。
干燥与湿气纠缠不清,虫子出现便趁机而入。
抓挠肌肤直到流血,脱去衣服像烤炭般炽热。
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别的烦恼便无可患。
急呼医生来治疗,毫不吝惜金钱的花费。
享乐之中总有苦恼,心满意足并不是我所愿。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变法,推动了“熙宁变法”,其诗词作品风格清新,内容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疥》诗作于王安石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健康和人生苦乐的思考,既是对个人生活境遇的表达,也是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在当时,王安石正面临诸多政治压力,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因而这首诗流露出对生活苦乐的深刻体会。
《疥》是一首探讨人类生活中苦乐相伴、身心遭受困扰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夏日阳光的炙热与湿气的交战,生动地展现出人们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适和烦恼,尤其是身体上的痒痛。王安石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因湿气而引发的身体不适,抓挠到血流的痛苦,直抵内心的焦虑与烦恼。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心理状态的反思,强调了愉快的心情并不能抹去生活中的苦恼,反而在享乐时更加显出人生的无常与不易。这种苦乐交织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也呈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化人的敏锐洞察力。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身体之苦的直接描述,又有对心灵深处的细腻剖析,展示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人文关怀。诗的最后一句“惬心非所愿”,不仅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更让人反思在快乐与痛苦之间的辩证关系,令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生活的苦乐相依,强调了人在面对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困扰时的无奈与思考,提示人们在享乐的同时,亦要面对生活的苦痛。
《疥》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王安石
C.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浮阳”指的是哪种天气?
A. 潮湿
B. 干燥
C. 阴天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含义?
A. 享乐与痛苦是分开的
B. 享乐与痛苦是相伴而生的
C. 人生只有快乐
答案:
王安石的《疥》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探讨了人生的苦乐交织,但王安石更注重对苦的深入描绘,而李白则强调享乐的豪放与洒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王安石的《疥》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