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0:14
千尺高岩瀑布流,
振衣五月讶深秋。
莫言此子津梁倦,
卧听沧江日夜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高达千尺的悬崖上瀑布奔流而下,诗人在五月的时节竟然感受到深秋的气息。他不必在意这位“子津”对生活的疲倦与厌倦,只需卧下,静静地倾听沧江的流水声,日夜不息。
胡德琳,清代诗人,生平鲜有记载,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意境。
《卧佛岩》创作于诗人游历自然之际,受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感悟。诗中展现了诗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与内心的宁静。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情与哲思。开篇以“千尺高岩瀑布流”引入,画面感极强,瞬间将读者带入一幅山水画卷。接着“振衣五月讶深秋”,诗人用季节的对比来表现自然的奇妙与变化,令人感到惊奇与思索。
第三句“莫言此子津梁倦”,则引出一层哲理,诗人似乎在劝慰自己或他人,不必过于在意生活中的疲倦与困扰。最后一句“卧听沧江日夜流”,则是对生活态度的体现,诗人选择以一种闲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静心倾听自然的声音,达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整首诗运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邃的哲理,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对生活淡然的态度。
整首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淡定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壮丽与内心的宁静,传达出一种人生哲学:在繁忙与压力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的整体氛围,也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与哲理思考。
诗中提到的“千尺高岩”主要描绘了什么?
诗人在五月感受到的是什么?
“卧听沧江日夜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对比胡德琳的《卧佛岩》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之美,但胡德琳更侧重于对壮观景象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而王维则更注重于自然与人心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