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3:20: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3:20:06
闭门百虑丛忧煎,
出门葛蔓相纠缠。
苦被尘埃缚欲死,
脱身来此亲僧毡。
老松大槐遮四径,
日月为我生光妍。
道人龙钟五十七,
黝深碧眼珍珠圆。
烹茶煮饼时劝我,
亦有山果堆初筵。
橐驼对座不相管,
两家各有无言禅。
皋夔稷契非吾事,
休囚饥饱付皇天。
关上门来百般忧虑交织煎熬,
推开门却被葛藤缠绕得无处可逃。
备受尘世纷扰几欲窒息,
脱身而来,来到这寺院亲近僧人。
古松和大槐树遮住了四条小路,
日月光辉为我带来美丽的光彩。
老道士已年过五十七,
深邃的黝黑眼眸如珍珠般圆润。
在烹茶煮饼时,他劝我,
还有山里的果实摆在初宴的桌上。
两人坐对而不相干扰,
各自体悟无言的禅意。
皋夔和稷契的事与我无关,
我只愿将饥饱之事交给天命。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人,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及书法家。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以其治军和治国的才能著称。曾国藩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尤其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其人生哲学与时代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丙午年初冬,曾国藩在报国寺寓居,显然受到当时政治动荡和个人烦恼的影响。诗中流露出他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以及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宗教的氛围和自然的景致使他得以暂时逃离世俗的桎梏,寻求内心的平和。
《丙午初冬寓居报国寺赋诗 其一》是一首表达内心困扰与寻求宁静的诗作。诗中开篇用“闭门百虑丛忧煎”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烦恼,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他在世俗生活中的挣扎。接着,诗人描述了走出家门的情境,葛藤缠绕,象征着生活的束缚与困扰。
而后,诗人选择前往寺庙,与僧人亲近,意在寻求一处宁静之地,脱离世俗的纷扰。此时,古松和大槐树提供了庇护,日月的光辉则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与宁静。诗人通过描绘与道人的相处,展现了两人之间无言的默契,体现了内心的安宁与对话的深刻。
整首诗在意象构建上极具层次感,既有对人世烦扰的反思,也有对内心安静的追求。最后,诗人以“休囚饥饱付皇天”结束,表明他对命运的顺其自然,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这种心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尤为珍贵,反映了曾国藩对个人命运与社会责任的深思。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尘世烦扰的超然态度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
诗中“葛蔓”象征什么?
诗人选择去寺庙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