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0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05:04
送王校理守琅琊
作者:司马光 〔宋代〕
金门倦鸣玉,
千骑出东方。
封略依沧海,
枌榆近故乡。
秦碑苔蚀字,
鄅稻日翻芒。
国吏遥应识,
当年丞相郎。
这首诗描写了送别王校理前往琅琊的情景。诗人用金门的鸟鸣和玉石的清脆声来表达不舍,千骑从东方出发,象征着王校理的壮志。封地依偎在沧海边缘,枌榆树离故乡很近。秦碑上的字迹被苔藓侵蚀,鄅地的稻子在阳光下翻滚。希望国中的官吏能够记得他,当年他也是位丞相的门生。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其编纂的《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朴实无华的文学风格,致力于政治改革。
此诗写于王校理被任命为琅琊的县令之际,诗人对他的离别感到依依不舍,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对理想的追求。
《送王校理守琅琊》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开篇以“金门倦鸣玉”引入,声响的意象传达了离别的哀伤和不舍,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接着“千骑出东方”描绘了王校理出发时的壮丽场面,展现他即将踏上的新征程和满怀的理想。诗中提到的“封略依沧海”,不仅指王校理的封地,更隐喻着他将面临的远行和即将见识到的广阔世界。
“秦碑苔蚀字”则用历史的沧桑感,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强调了人生的短暂与珍贵。最后一句“国吏遥应识,当年丞相郎”则表达了对王校理未来的期许和对他出众才华的认可,希望他能在新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整首诗情感真挚,风格简洁而富有哲理,展现了司马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友人的良好祝愿。
全诗通过描绘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美好的期许,展现了对理想与未来的向往,充满了人情味和哲理。
诗中提到的“金门”象征什么?
a) 朋友的离别
b) 美好的回忆
c) 远行的期待
d) 自然的美丽
“秦碑苔蚀字”中“苔”字的意思是?
a) 植物
b) 水
c) 泥土
d) 藓类植物
诗人对王校理的期望体现在哪一句?
a) 金门倦鸣玉
b) 千骑出东方
c) 国吏遥应识
d) 当年丞相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