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9: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59:13
双飞桥
冯时行 〔宋代〕
巨木架长虹,
横跨惊湍上。
有如排世难,
出力贵用壮。
行人知宝地,
非此欲何向。
因怀济川功,
作诗鑱绝嶂。
这座巨大的木桥如同一条长虹,
横跨在湍急的河水之上。
就像在世间难以排除的困境,
需要付出巨大的力量才能建成。
走过这里的人都知道这是宝贵的地方,
若不是这座桥,他们又该向何处去呢?
因此我怀念古代济川的功绩,
作此诗来感叹这崇山峻岭的壮丽。
作者介绍:冯时行,字子晦,号止庵,宋代词人,擅长写词和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具有浓厚的抒情特色。
创作背景:诗作背景可能与冯时行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有关,尤其是对桥梁、河流等交通工具的赞美,反映出交通建设对地方经济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这首《双飞桥》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桥梁的赞美和对人们生活的思考。诗中“巨木架长虹”一语,首先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仿佛能够看到那座宏伟的桥梁横跨在湍急的河流之上。接下来的“横跨惊湍上”,则进一步强调了桥梁的壮观与不易。诗人用“有如排世难”形象地比喻了建桥的艰难,表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
“行人知宝地,非此欲何向”一句中,诗人通过行人的视角,体现出桥梁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交通的工具,更是人们生活的希望之地,表现出对桥的依赖和赞美。最后两句怀念古代“济川”的功绩,诗人以此表达对历史的追忆,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人类征服自然、建设美好家园的思考。
整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通过对桥的描绘,诗人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还蕴含着对人类智慧和努力的赞美,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桥梁的壮丽,表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努力与成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溯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测试:
“巨木架长虹”中的“长虹”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济川”是指什么?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