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4:04
其一
其一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其二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其一
我一步登上北邙山,远远望去洛阳山的轮廓。
洛阳真是冷清啊,宫殿全都被火焚毁。
围墙都已倾倒,荆棘长得比天高。
看不见老熟人,只有新一代的年轻人。
脚步轻轻,无路可走,荒田再也没有耕种。
游子长时间不归,不认识这条陌生的乡间小路。
大地多么萧条,千里之地没有人烟。
想起自己的故居,心中郁结难以言表。
其二
清闲的时光难以常得,欢聚的盛会不可常有。
天地没有尽头,人命如同朝露般短暂。
希望能展翅飞翔,亲爱的朋友在北方。
亲密的朋友们齐聚送别,准备酒宴在河阳。
家中的食物岂止是薄弱的?宾客饮酒不尽情。
爱情愈深愈苦,岂不令人心痛?
山川阻隔又遥远,离别的日子变得漫长。
愿做比翼鸟,展翅高飞。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兖州陈留人,东汉末年著名的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以才情卓越、作诗风格清新而著称,尤其擅长抒情诗。曹植的诗歌深受后人推崇,其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
《送应氏二首》是曹植在送别友人时所作,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表现出对洛阳的怀念与对友人的珍视,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送应氏二首》通过两个部分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第一首描绘的是洛阳的荒凉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北邙山的登高望远使他感到对故乡的陌生,昔日繁华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萧条。诗中“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一句,深刻表达了游子的无奈与孤独。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种对家乡变迁的无力感。
第二首则转向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曹植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相聚的渴望与对聚会时光的珍惜,展现了浓厚的人情味。诗中“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的愿望展示了他对友谊的向往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使得全诗不仅仅是送别,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其一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描述诗人登高远望,感受到与洛阳的距离与变迁。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表示对洛阳的现状感到无比寂寞,昔日繁华已消逝。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形象地描绘了洛阳的荒凉,围墙倒塌,荆棘丛生。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诗人感慨时光的流逝,旧人已去,新人却未能共感。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陌生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友谊的珍惜,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又柔软的情感基调。
这些意象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形成了诗歌深层的文化内涵。
《送应氏二首》的作者是?
A. 曹冲
B. 曹植
C. 曹操
D. 孟郊
诗中“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喜爱
B. 对故乡的陌生与无奈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未来的渴望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中的“比翼鸟”象征了什么?
A. 自由
B. 友谊与爱情
C. 家乡
D. 繁华
曹植的《送应氏二首》与李白的《送友人》均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别离之痛,但曹植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感慨,而李白则强调了豪放与洒脱的情感。这种差异展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与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