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2:42
上张丞相十首
作者: 张元干 〔宋代〕
原文展示:
闽粤诸侯地,春风尽去思。
三年歌德政,万户绘生祠。
位极聊方伯,谋深必帝师。
待公安社稷,四海被恩私。
白话文翻译:
在闽粤的地方,春风吹尽了思念。
三年来歌颂你的德政,万户人家为你建祠。
位极人臣如方伯,谋划深远必定能成为帝王的老师。
期待你能够安定国家,四海的人民都能享受你的恩惠。
注释:
- 闽粤:指的是福建和广东两地。
- 诸侯地:指的是地方的诸侯,暗指各地的地方官员。
- 德政:指的是以德行治国的政治。
- 生祠:为生者建立的祠堂,以表敬仰。
- 方伯:古代地方官员的称谓。
- 帝师:帝王的老师,意指辅佐帝王的人。
- 公安社稷:安定国家的社稷,指国家的根基和安全。
典故解析:
“德政”是指古代中国以仁德治国的理念,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张元干提到的“生祠”,反映了对张丞相的敬仰与追思。古代对有功之臣多有立祠纪念的传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五言绝句见长。其作品常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张丞相执政之际,反映了诗人对丞相治国理政的赞美与期望,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春风的离去开始,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思念气氛,反映了诗人在政治变动中的忧虑与期待。诗中提到“三年歌德政”,强调了张丞相在位期间的良好治理,诗人通过“万户绘生祠”表达了对其的崇敬与怀念,表明了民众对丞相的认可与感激。后两句则强调了丞相的地位与智慧,认为他有能力成为帝王的老师,进而安定国家,造福四海。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出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闽粤诸侯地:描述了地理位置,设定了诗的背景。
- 春风尽去思:春风象征着温暖和希望,但这里却暗示思念和忧虑的消逝。
- 三年歌德政:指的是对张丞相三年治下成就的歌颂,表明了对他德治的认可。
- 万户绘生祠:直观表现了百姓对丞相的感激与尊重,愿意为其建立祠堂。
- 位极聊方伯:强调丞相的高位,表明他在政治上的重要性。
- 谋深必帝师:赞美其深思熟虑,预示其能成为帝王的顾问。
- 待公安社稷:表达了对丞相能安定国家的希望。
- 四海被恩私:期待其恩德普及,惠及四方百姓。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位极聊方伯,谋深必帝师”,整体结构工整。
- 比喻:用“春风”比喻政治的温暖与希望。
- 夸张:强调张丞相的德政影响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张丞相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殷切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也隐含着离别与思念。
- 德政:代表着治国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对政治的关注。
- 生祠:象征着人们对伟人的崇敬与怀念。
- 社稷:代表国家的安定与根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德政”主要指什么?
- A. 以德行治国的政治
- B. 以武力治国的政治
- C. 以法治国的政治
- D. 以暴力治国的政治
-
“万户绘生祠”中的“生祠”是指?
- A. 祭祀死者的庙宇
- B. 为生者建立的祠堂
- C. 政府机关
- D. 私人住宅
-
诗中表达了对哪个历史人物的赞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作,描绘了春季的美景与思念。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都反映了对国家的关注与家国情怀,但张元干更侧重于对个人的赞美与期待,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衰败的感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