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上张丞相十首 其四》

时间: 2025-04-26 01:14:12

诗句

百六古今有,两宫开辟无。

兴师诚刷耻,奋袂竞捐躯。

必挟三灵助,能令万国孚。

九宫驱六甲,何患五单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14:12

原文展示:

百六古今有,两宫开辟无。
兴师诚刷耻,奋袂竞捐躯。
必挟三灵助,能令万国孚。
九宫驱六甲,何患五单于。

白话文翻译:

古今有百六个朝代,然而两宫(指皇帝和皇后)却无法开辟(新局面)。
兴师打仗确实是为了洗刷耻辱,大家奋勇向前,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一定要借助三位神灵的帮助,才能使万国对我心悦诚服。
九宫阵法驱动六甲,何必畏惧五单于(指北方的敌人)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百六:指古今总共有一百六个朝代。
  • 两宫:指皇帝与皇后,象征统治者。
  • 兴师:兴起军队,出征。
  • 刷耻:洗刷耻辱。
  • 奋袂:奋起衣袖,形容鼓舞斗志。
  • 三灵:指道教中的三位神灵。
  • 万国孚:形容各国心悦诚服,归顺于我。
  • 九宫:古代军事阵法之一。
  • 六甲:指古代战阵中的六种主要兵种。
  • 五单于:指北方的游牧民族,常与中原对立。

典故解析:

  • “百六古今有”提到的历史背景,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强调历史的变迁。
  • “三灵”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三位重要神灵,强调战争中需要神明的庇护。
  • “九宫”和“六甲”是古代兵法中的术语,体现了诗人的军事知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字仲明,号天庐,南宋时期诗人,擅长律诗和词。其作品多关注国家兴亡、士人理想,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侵扰和内忧外患之际,诗人以激昂的笔调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士人报国的呼唤。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的爱国情怀,诗人在开篇揭示了历史的沉浮,感叹“百六古今有”的同时,亦让人意识到现今局势的艰难。接着,诗人以“兴师诚刷耻”点明出征的目的,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此处“奋袂竞捐躯”,不仅表达了士兵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也体现了诗人对士人精神的崇敬。

“必挟三灵助,能令万国孚”一语,深刻反映了诗人对胜利的渴望,寄托了对神灵保佑的信仰。最后一句“九宫驱六甲,何患五单于”,则是对敌人的蔑视,展现了诗人心中坚定的信念与勇气,信心满满地认为只要有合适的阵法,就能战胜任何敌人。

整首诗在气势上层层推进,既有历史的沉重感,也充满了士人的豪情壮志,展示了张元干的诗歌艺术魅力和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六古今有”——强调历史的悠久与复杂。
  2. “两宫开辟无”——指当前局势的困境,统治者无法开创新局。
  3. “兴师诚刷耻”——出兵是为了清除屈辱,表明出征的正当理由。
  4. “奋袂竞捐躯”——描绘士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5. “必挟三灵助”——寄希望于神灵的加持。
  6. “能令万国孚”——希望能使各国心悦诚服。
  7. “九宫驱六甲”——运用兵法,显示出对军事的自信。
  8. “何患五单于”——表达对敌人的不屑与自信。

修辞手法: 该诗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例如,“兴师诚刷耻”中使用了“兴师”比喻出征,表达出征的正义性;“奋袂竞捐躯”通过生动的动作描绘,表现出士人的豪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为爱国与报国,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以及对士人精神的赞美,反映出诗人对强国富民的渴望和对敌人毫不畏惧的坚定立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今:代表历史的变迁,强调时间的流逝。
  • 两宫:象征统治者,反映国家的命运。
  • 三灵:代表信仰与希望的寄托。
  • 九宫、六甲:军事阵法的象征,体现出对战争的准备与自信。
  • 五单于:敌人的象征,反映出对外敌的蔑视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百六古今”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生平
    • B. 历史朝代的数量
    • C. 诗的写作风格
    • D. 古代军事阵法
  2. “兴师诚刷耻”中“刷耻”是指什么?

    • A. 洗净耻辱
    • B. 增加荣誉
    • C. 追求胜利
    • D. 宣扬名声
  3. 诗中提到的“九宫”与“六甲”是指:

    • A. 古代的建筑
    • B. 兵法阵法
    • C. 文人雅集
    • D. 道教经典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反映了对国家和家国情怀的思考。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元干《上张丞相十首 其四》杜甫《春望》: 两首诗都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但风格不同。张元干更显激昂,强调士人出征的豪情;而杜甫则更为沉痛,体现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张元干诗文集》

相关查询

挽张正甫二首 千秋岁(寿从母夫冯) 次韵戴成叔 其三 登慈云阁偶成三首 次儿瀹以诗四首道各意因两用其韵 次韵前人形役 次前韵二首似前育王寺主僧如日 次韵前人醵更生会三首 次韵前人祈雨未应二首 赠舒亦山入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幾字旁的字 食物中毒 挢掇 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坐镇雅俗 釒字旁的字 器满将覆 蒹葭玉树 脚结尾的成语 包含四的成语 威恩并行 肖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湔雪 躲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游侠骑士 免选 两点水的字 一字旁的字 矛盾相向 入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