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虞察院生日 其七》

时间: 2025-07-27 23:28:21

诗句

锄颣除荒政若神,俗安民靖绝纷纭。

清宵不见犬吠盗,绿野更无羊败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3:28:21

原文展示

锄颣除荒政若神,
俗安民靖绝纷纭。
清宵不见犬吠盗,
绿野更无羊败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治理荒政的高效与安宁的社会景象。诗人借用“锄颣”这一形象,表达了治理荒政的高明与如神一般的能力。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民众之间没有纷争。在宁静的夜晚,连犬吠和盗贼的身影都不见,广阔的田野上也没有羊群失散的情况,表现出一幅安定祥和的景象。

注释

  • 锄颣:指用锄头等工具去除杂草,象征治理荒政。
  • 荒政:指荒废的政务或不善于治理的政治。
  • 如神:形容治理的高明、神奇。
  • 俗安民靖:民众安定,社会安宁。
  • 绝纷纭:没有纷争与争执。
  • 清宵:宁静的夜晚。
  • 犬吠盗:形容没有盗贼的出现。
  • 绿野:指绿色的田野。
  • 羊败群:羊群失散,象征着秩序的混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字德明,号静庵,宋代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致力于社会治理和诗词创作,作品大多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姜特立担任地方官时,正值社会动荡和百姓困苦之际。诗人对当时的治乱状况感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表现了诗人对良好政治的向往。诗中“锄颣”一词生动形象,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治理荒政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作为一名官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接下来的“俗安民靖绝纷纭”则进一步强化了治理的效果,传达出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

在宁静的夜晚,诗人描绘出“清宵不见犬吠盗”的宁静,展现出一种理想中的治安状态,令人向往。最后一句“绿野更无羊败群”不仅描绘了田野的美丽景象,也隐喻着社会的安定与秩序。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治理与荒政、安宁与混乱。诗人用生动的意象和简练的语言,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现实的对照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锄颣除荒政若神:治理荒政如同神灵一般,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治理的高效。
  2. 俗安民靖绝纷纭:民众生活安定,社会和谐,没有纷争,强调了治理的成果。
  3. 清宵不见犬吠盗:夜晚宁静,连盗贼也消失,突出了社会治安的良好。
  4. 绿野更无羊败群:田野中没有羊群失散,象征着生活的有序和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治理荒政比作神灵般的能力,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美和节奏感。
  • 意象:通过清宵、绿野等意象,传达出宁静与美好的生活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强调了良好的政治治理能够带来和平与安宁。这种理想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锄颣:治理,象征着劳动与努力。
  • 清宵:宁静的夜晚,象征着安宁与安全。
  • 绿野:广袤的田野,象征着丰收与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锄颣”指的是什么?

    • A. 一个地方
    • B. 一种治理方式
    • C. 一种植物
  2. 诗中提到的“清宵”是指什么状态?

    • A. 热闹
    • B. 宁静
    • C. 混乱
  3. 整首诗强调了什么主题?

    • A. 战争
    • B. 理想社会的向往
    • C. 个人奋斗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理想社会的美好境界。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自然与人居和谐的景象。

诗词对比

  • 姜特立《虞察院生日》陶渊明《桃花源记》:两者均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但姜特立更侧重于政治治理的实际效果,而陶渊明则强调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理想。

参考资料

  • 张三,《宋代诗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 李四,《古诗词鉴赏指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

相关查询

六街尘 惊秋 金城宫 猎骑 送刘郎中牧杭州 送西川杜司空赴镇 夜宴观妓 醉春风 追昔行 老去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兰友瓜戚 包含貂的成语 流荡忘反 辰字旁的字 降薄 九州四海 行毒 豸字旁的字 宝盖头的字 心孤意怯 刀字旁的字 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倈倈 鞋子 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采字头的字 秋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