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1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19:45
山行不作懒,杖策穷幽邃。
崎岖十里馀,乃得桃源地。
竹树蓊以鲜,峰峦秀而媚。
娇云弄奇姿,啼鸟含幽意。
周遭帷幄中,一带江流驶。
始知造物悭,异境亦所秘。
行行松门松,钟磬出萧寺。
残僧五六辈,相顾各猜异。
须臾问讯通,颜色颇夷粹。
高堂清风多,起我无穷思。
提携更小庵,清绝非人世。
自怜学宦游,十载沉卑位。
功名与丘壑,两计皆未遂。
时变搅中肠,忧端丛千蝟。
岂如山间僧,了无秋毫累。
一榻寄岩阿,烟霞为活计。
脱身名利尘,洗耳市朝事。
兹游成邂逅,颇与宿心契。
晚日下层巅,踌躇聊自慰。
重来定何时,往往先梦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行走的情景,作者并不觉得懒惰,手杖引导他走入幽深的山谷。经过崎岖的道路,终于来到桃源般的美丽地方。这里的竹树郁郁葱葱,山峰秀丽而迷人。柔美的云彩展现出奇特的姿态,啼鸣的鸟儿充满了幽静的意蕴。四周如同帷幄般的景色中,一条江流缓缓而过。此时才明白大自然的神秘和造物的奇妙。走在松树的门前,钟磬声从幽静的寺庙传来。残留的僧人五六人,相互对视,默默猜测着彼此的来历。片刻间,他们开始交谈,面容和气而纯粹。高堂之上清风徐来,勾起我无尽的思绪。我提携着小庵,那里清静得超脱尘世。我自怜已经做了十年的官,地位卑微,功名与山川风景相比,两个目标都未能实现。时局变迁,心中烦乱,忧虑如同千头万绪。岂如山间的僧人,完全没有秋天的负累。我的床榻寄于山岩,烟霞为生计。我摆脱名利的尘世,洗耳不闻市井之事。此次游历成了偶然的邂逅,似乎与我内心的追求契合。晚日洒落在山巅,我在踌躇中自我安慰。再来这里,何时又能相遇?往往在梦中先已相见。
作者介绍:郭印,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作者游览山水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仕途的失落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
这首诗以优雅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之美和人内心的追求。开篇便以“山行不作懒”引入,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尽管山路崎岖,但在艰难跋涉中,最终抵达了一个如桃源般的理想之境。作者通过对竹树、峰峦、云彩、鸟鸣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氛围。诗中的“始知造物悭,异境亦所秘”一句,揭示了自然的神秘和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接下来的部分,则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特别是对名利的反思。通过对比山间僧人与自己十年来的仕途经历,表达了对物质和名利的超然。整首诗在游历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展现了一种超然的心态,尤其在“脱身名利尘,洗耳市朝事”中,完全体现了隐逸者的洒脱和内心的宁静。
最后,诗的尾声以“重来定何时,往往先梦寐”作结,流露出对再次相遇的期待和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在优美的意境中传递出一种深邃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反思,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和对理想境地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郭印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桃源”是指什么?
诗中“脱身名利尘”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郭印的《游杨村仁王院二十韵》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郭印更关注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名利的抉择,王维则呈现出一种恬淡的山居生活。郭印的诗情感更为复杂,而王维则更为平和清新。
以上为《游杨村仁王院二十韵》的解析和相关内容,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